《中醫詞典》解釋「虛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痞
定義與病因
虛痞為中醫病證名,屬痞證之一,指腹部雖感痞塞不舒,但無實邪積滯的一類證候。其成因多與脾胃虛弱、臟腑陰陽失調或氣機運化無力相關,如飲食不節損傷中氣、過度勞倦耗傷正氣,或久病體虛導致脾胃功能衰退。《景岳全書·雜證謨》明確區分「實痞」與「虛痞」,指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強調虛痞的核心病機在於「氣機痞塞」而非有形之邪阻滯。
臨床表現
虛痞患者常見胸脘部悶脹不適,卻無明顯脹滿感,或僅覺氣機窒塞,伴隨食欲不振、不知飢餓。其特徵多與正氣不足相關,如:
- 氣虛失運:中氣短促、語言低微、肢體乏力。
- 陽虛不溫:胸腹畏寒、喜暖喜按,甚則大便溏薄。
- 陰陽失和:午後或勞累後症狀加重,休息可緩解。
證型與治法
根據病機與臟腑虛損差異,虛痞可分為以下證型:
-
脾胃氣虛
- 症狀:痞悶時輕時重,食少倦怠,噯氣泛酸(無腐臭味)。
- 方藥:以益氣健脾為主,選用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或 異功散(四君子湯加陳皮),助脾胃升降復常。
-
心脾兩虛
- 症狀:痞滿伴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多因思慮過度耗傷氣血。
- 方藥:歸脾湯(黃耆、龍眼肉、酸棗仁等)補益心脾,或 治中湯(理中湯加青皮、陳皮)調和中焦。
-
中焦虛寒
- 症狀:痞塞感遇寒加劇,腹冷便溏,舌淡苔白。
- 方藥:理中湯(人參、乾薑、白朮、甘草)溫中散寒,或 溫胃飲(《景岳全書》方:人參、白朮、扁豆、陳皮、乾薑)暖脾化滯。
-
脾腎陽虛
- 症狀:久痞不愈,腰膝冷痛,晨起泄瀉(五更瀉)。
- 方藥:六味回陽飲(人參、附子、乾薑、熟地、當歸、炙甘草)溫補脾腎,化生氣機。
與其他痞證鑑別
虛痞需與 實痞(如痰濕、食滯所致)區分:實痞多見脹痛拒按、噯氣酸腐、苔厚膩;虛痞則以隱隱不適、按之柔軟、得溫則減為特徵。此外, 肝鬱氣滯 致痞常伴脅痛、情志波動,治法當疏肝解鬱,與虛痞之溫補有別。
總結
虛痞的核心在於「本虛標鬱」,治療首重辨明氣、陽、陰之虧損,以「補虚行滯」為原則,尤重調理脾胃氣機升降。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強調「虛者補之」,方藥多配伍甘溫益氣之品,佐以輕宣辛散(如陳皮、砂仁)以助氣化,避免過用破氣傷正之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