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熱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熱痙
虛熱痙,此證名始見於清代吳瑭所著《溫病條辨·解兒難》篇,又稱「本臟自病痙」,屬小兒痙病證型之一,為中醫溫病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病證概念。
病因病機
虛熱痙之成因,主要緣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當溫熱病邪傷及陰分,或素體陰虛內熱者,易致肝腎陰液虧耗,水不涵木,虛風內動而發痙。其病位深及肝腎,屬於本臟自病範疇,有別於外感直接引發之痙證。
臨床特徵
本病典型表現可見:
- 手足蠕動,抽搐幅度較小而頻繁
- 低熱綿綿,午後尤甚
- 兩顴潮紅,唇乾舌燥
- 舌質紅絳少津,或有裂紋
- 脈細數而弦
辨證要點
虛熱痙當與以下證型相鑑別:
- 實熱動風:起病急驟,抽搐劇烈,伴高熱面赤
- 痰熱驚風:兼見喉間痰鳴,神識昏蒙
- 脾虛慢驚:抽搐無力,精神萎靡,面色蒼白
治法方藥
傳統治療遵循「滋水涵木,熄風止痙」之法。常用方劑包括:
- 大定風珠:原出《溫病條辨》,主用地黃、麥冬、鱉甲等滋陰潛陽
- 三甲復脈湯:適用於陰虛風動兼氣陰兩傷者
- 阿膠雞子黃湯:側重養血潤燥,柔肝熄風
用藥特點重在厚味填陰,諸如龜板、牡蠣等介類潛陽之品常為要藥,佐以甘潤生津之物,使陰液得復而風陽自潛。
理論淵源
吳瑭在《溫病條辨》中將小兒痙病分為九類,虛熱痙屬「本臟自病」,與外感六淫所致「客邪致痙」形成對照。此論繼承發展了葉桂「久病入絡」及「肝風內動」學說,對後世溫病學派論治陰虛動風證產生深遠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