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熱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熱渴

虛熱渴為中醫病證名,指因氣虛或陰虛內熱所致之渴證。其病機主要與臟腑虛損、陰液不足、虛熱內生密切相關,臨床表現為口乾渴飲,然飲水不解其燥,甚或飲多則腹脹難消。

病因病機

  1. 勞傷臟腑:長期過勞或久病耗傷,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足,陰陽失衡。
  2. 陰虛內熱:陰液虧虛,無法制約陽氣,虛火內生,灼傷津液,故見口燥咽乾、渴欲飲水。
  3. 氣虛不化:氣虛則津液輸布無力,水液代謝失常,雖飲水而津不升騰,反滯於中焦,遂生腹滿。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有云:「人因勞傷府藏,或大病後未復,榮血不足,陰虛於內,則生內熱,熱則津液燥少,故渴而引飲,飲不能多,多則腹滿不消,氣虛不勝於水故也。」即明確指出虛熱渴與陰虛、氣虛之關係。

證型與治法

一、氣虛燥渴

  • 主證:口渴引飲,飲後腹脹,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
  • 病機:脾胃氣虛,津液不布。
  • 治法:益氣生津。
  • 方藥黃芪湯(如《聖濟總錄》所載),重用黃芪補益脾肺之氣,佐以人參、麥冬等益氣養陰。

二、陰虛燥渴

  • 主證:口乾舌燥,飲水頻繁而不解渴,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 病機:陰虛火旺,津液虧耗。
  • 治法:滋陰清熱。
  • 方藥
    • 麥門冬丸:以麥冬、人參、茯苓等養陰益氣,適合陰虛兼氣弱之證。
    • 地黃丸(如六味地黃丸類方):滋補腎陰,清虛熱,適用於腎陰不足之燥渴。

其他相關論述

虛熱渴與消渴病(如糖尿病)相關,但二者有別。消渴多因肺胃腎三焦熱盛,而虛熱渴主因虛損內生,治療上更重補益而非清瀉。此外,虛熱渴亦可見於熱病後期、久病體虛或婦人產後津血虧耗者,治療時需辨明病因,對證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