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熱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熱證
虛熱證為中醫常見病證,指因正氣不足、陰陽失衡而導致的熱性證候,其核心在於「虛」與「熱」並存。此證多由精血虧耗、陰液不足,或陽氣虛弱、氣化失司所致,使體內虛火內擾,形成熱象。臨床表現以低熱、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失眠等為特徵,舌質多紅而少津,脈象細數或虛數。
病因病機
- 陰虛生熱:
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陽相對偏亢而化熱,此即「陰虛則內熱」。常見於久病耗陰、房勞過度或熱病傷津後。 - 陽虛浮熱:
陽氣虛弱,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越於外,表現為「真寒假熱」,如面赤顴紅、口乾不欲飲等。 - 氣虛發熱:
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鬱而化熱,多見於勞倦過度或脾胃虛弱者,熱勢綿綿,遇勞加重。 - 血虛熱擾:
營血虧虛,血不養神,虛熱內生,常伴心悸、頭暈、肌膚乾燥等。
臨床分型與治法
-
陰虛虛熱
- 主症:午後潮熱、盜汗、咽乾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
- 方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陰虛火旺)、黃連阿膠湯(心腎不交)。
-
陽虛虛熱
- 主症:身熱反欲衣被、面赤如妝、口渴但不欲飲、脈大無力。
- 治法:引火歸元,溫補腎陽。
- 方藥: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
氣虛虛熱
- 主症:長期低熱、勞累加重、氣短乏力、自汗、舌淡。
- 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 方藥:補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
-
血虛虛熱
- 主症: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脈細弱。
- 治法:養血滋陰,清退虛熱。
- 方藥:當歸六黃湯、四物湯加知母、地骨皮。
鑒別要點
- 與實熱證區別:實熱證多見高熱、口渴喜冷、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有力,治宜清熱瀉火;虛熱證則熱勢不劇,伴虛象,脈虛數。
- 虛熱內生途徑:陰虛熱多從肝腎論治,氣虛熱重脾胃調理,陽虛熱需溫補命門。
虛熱證的調治需緊扣「虛」之本質,不可妄用苦寒直折,以免更傷正氣。需辨明氣、血、陰、陽何者虧虛,對證施藥,方能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