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疝
病名:指疝證因遷延日久致虛,或患者素體虛弱而發疝者。屬中醫學「疝氣」範疇,特點為病勢緩和,疼痛較輕,但伴明顯氣虛或陽虛之象。

病因病機

  1. 正氣虧虛: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無力固攝,致小腹或陰囊墜脹。
  2. 久病致虛:疝氣長期未癒,耗傷氣血,漸成虛寒或陰虛之證。
  3. 勞倦誘發:虛證患者稍遇勞累即發作,如《景岳全書》所言:「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陰虛疝

    • 證候:疝痛隱隱,兼見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或豁大無力。
    • 治法:滋陰養肝,溫通經絡。
    • 方藥:輕者用《景岳全書》暖肝煎(當歸、枸杞子、小茴香等)合八味地黃丸;重者投理陰煎(熟地、當歸、炙甘草等)或補陰益氣煎(人參、當歸、山藥等)。
  2. 陽虛疝

    • 證候:疝塊重墜冷痛,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脈沉遲無力。
    • 治法:溫補脾腎,昇陽舉陷。
    • 方藥:常用溫胃飲(人參、白朮、乾薑等)、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昇提中氣;若陽虛甚者,需急溫臟腑,選桂附椒姜等辛熱之品,或六味回陽飲(人參、附子、乾薑等)回陽固脫。

古籍佐證

  • 《醫鈔類編》強調虛疝「脈豁大無力」,痛感雖輕卻重墜牽引。
  • 《景岳全書》指出虛疝與體質相關,元氣不足者易反覆發作,需從本調治。

與實疝鑑別
虛疝與寒疝、濕熱疝等實證迥異,後者多見劇痛、脈弦緊或濡數,治當逐邪為主;虛疝則重補益,不可妄用攻伐。

(本文基於中醫典籍與辨證理論整理,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