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虛實」詳解

「虛實」為中醫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中的核心綱領,主要用於辨析疾病過程中邪正盛衰與人體陰陽消長的病理狀態,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內經》,並貫穿中醫診療體系。以下分兩大面向闡述:


一、邪正盛衰論虛實

  1. 實證

    • 定義: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正邪交爭劇烈。
    • 病機特徵: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侵襲,或內生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宿食)壅滯,導致氣血阻滯、功能亢進。
    • 臨床表現
      • 外感實證:惡寒發熱(表實)、壯熱煩渴(裡實)、脈象浮緊或洪數。
      • 內傷實證:胸腹脹滿拒按、聲高氣粗、痰涎壅盛、便祕溲赤、舌質堅斂苔厚。
  2. 虛證

    • 定義:正氣不足,臟腑氣血功能衰退,抗邪無力。
    • 病機分類
      • 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脈弱(如脾肺氣虛)。
      • 血虛:面色蒼白、爪甲不榮、心悸失眠(如肝血虧虛)。
      • 陰虛:潮熱盜汗、口燥咽乾、舌紅少苔(如腎陰虧耗)。
      • 陽虛:畏寒肢冷、完穀不化、脈沉遲(如心腎陽虛)。
  3. 辨證要點
    《素問·通評虛實論》強調「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臨床需透過四診合參:

    • 望診:實證多面色紅赤、形體充盛;虛證常見面色無華、形體羸弱。
    • 切診:實證脈多有力(弦、滑、洪);虛證脈多無力(細、微、濡)。

二、陰陽消長論虛實

《素問·寶命全角論》提出「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吳昆註解為「陰陽消長之機」,此時「虛實」泛指人體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

  1. 生理性虛實

    • 陽虛陰實:白晝衛氣行於陽經,肌表充實以禦外邪(陽氣外趨)。
    • 陰虛陽實:夜間營血內守,五臟得養(陰血內斂)。
  2. 病理性失衡

    • 陽盛陰虛:陽熱亢盛耗傷陰液,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
    • 陰盛陽虛:陰寒內生損傷陽氣,如脾腎陽虛之水腫泄瀉。
  3. 治療大法

    • 瀉實:針對實證,用汗、吐、下、清等法祛邪(如承氣湯攻下實熱)。
    • 補虛:針對虛證,用溫、補、滋、益等法扶正(如四君子湯健脾益氣)。

學術延伸
「虛實」概念亦應用於經絡理論,《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及「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針刺原則,後世發展出提插撚轉等補瀉手法,體現中醫「調和陰陽」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