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刺絡拔罐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刺絡拔罐法

刺絡拔罐法,又稱刺血拔罐法,是中醫外治法中一項重要的治療技術,結合了針刺放血與拔罐兩種傳統療法。此法源自《黃帝內經》中"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通過刺破特定部位皮膚後施以拔罐,使局部瘀血得以排出,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

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認為,刺絡拔罐法的治療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疏通經絡:通過刺破皮膚和拔罐產生的負壓,能夠有效疏通經絡中瘀滯的氣血,消除"不通則痛"的病理狀態。
  2. 瀉熱解毒:對於熱性病症,此法能引邪外出,瀉除體內熱毒,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3. 活血化瘀:通過排出局部瘀血,促進新鮮氣血運行,改善"血瘀"導致的各種症狀。
  4. 調和陰陽:刺激特定穴位可調節臟腑功能,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操作方法

刺絡拔罐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定位消毒:首先確定治療部位或穴位,常選用阿是穴或相應經穴,常規消毒皮膚。
  2. 刺絡放血:使用三棱針、梅花針或一次性採血針快速點刺皮膚,深度約1-2毫米。
  3. 施以拔罐:立即在刺絡部位拔上火罐,利用負壓吸出少量血液。
  4. 留罐時間:一般留罐5-10分鐘,待罐內出現少量瘀血後起罐。
  5. 術後處理:起罐後用消毒棉球擦拭,無需特殊包紮。

臨床應用

刺絡拔罐法在中醫臨床上應用廣泛,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痛症治療

  • 軟組織勞損:對長期慢性勞損引起的肌肉僵硬、疼痛有顯著效果
  • 急性扭挫傷:能迅速緩解局部腫脹疼痛,促進恢復
  • 風濕痹痛:尤其對腰腿風濕痛有較好療效

皮膚病症

  • 神經性皮炎:通過局部刺絡拔罐可改善皮膚增厚、瘙癢症狀
  • 皮膚搔癢症:調節局部氣血運行,減輕瘙癢感
  • 丹毒(急性淋巴管炎):早期應用可助熱毒外泄

內科雜症

  • 神經衰弱:配合背部俞穴使用,能安神定志
  • 胃腸神經官能症: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症狀

治療機理探討

從中醫理論深入分析,刺絡拔罐法的作用機理體現在多個層面:

  1. 經絡層面:直接作用於皮部,通過孫絡、絡脈影響經脈氣血運行。《靈樞·小針解》云:"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2. 氣血層面:破除局部瘀滯,促進氣血新生。《醫宗金鑒》指出:"氣血瘀滯,針出惡血,其病立已。"
  3. 臟腑層面:通過背俞穴或特定穴位,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如肝俞刺絡拔罐可疏肝解鬱,肺俞刺絡拔罐能宣肺瀉熱。
  4. 衛氣營血層面:在溫病治療中,此法可透營轉氣,使邪有出路。

技術要點

刺絡拔罐法的技術關鍵在於:

  1. 刺絡深度:應根據部位和病症掌握,一般以刺破真皮層為度,不可過深傷及大血管。
  2. 出血量控制:以每罐出血量1-3毫升為宜,視患者體質和病情調整。
  3. 穴位選擇:多選用陽經穴位或壓痛點,如委中穴治腰背痛,太陽穴治頭痛等。
  4. 治療頻率:急性病症可每日或隔日一次,慢性病症每週1-2次,5-7次為一療程。

刺絡拔罐法作為中醫特色療法,體現了"祛瘀生新"的治療思想,在臨床應用中需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合理選擇適應症,方能發揮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