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實錯雜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實錯雜證

在中醫辨證體系中,虛實錯雜證指人體正氣不足(虛)與外邪或病理產物蓄積(實)同時存在的複雜證候。此證的特點在於虛實二者相互交織,臨床表現既有虛象,又見實徵,形成「虛中挾實」或「實中挾虛」的病理狀態。其成因多由久病正虛未復而邪氣留滯,或邪實未去而正氣已傷所致,治療需細辨虛實主次,靈活運用攻補之法。

證型特點與病機

  1. 虛中挾實證

    • 主要表現:整體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但局部顯現實證徵象。
      例如:脾虛水腫(脾氣虛弱為主,兼見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水濕停滯之實證)。
    • 病機關鍵:正虛無力運化或驅邪,導致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積聚。
  2. 實中挾虛證

    • 主要表現:整體以邪氣盛為主,但兼見正氣耗傷之象。
      例如:熱結便秘日久,兼見口燥咽乾、舌紅少津(實熱內結傷陰)。
    • 病機關鍵:邪實壅滯,耗傷氣血津液,形成「邪盛正損」格局。
  3. 虛實並重證

    • 主要表現:正虛與邪實的程度相當,症狀交互顯現。
      例如:晚期鼓脹(肝脾腎俱虛,同時氣滯、血瘀、水停膠結)。
    • 病機關鍵:臟腑功能衰退與病理產物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經典論述與辨證要點

  • 《景岳全書》強調「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指出虛實錯雜證中可能出現「真實假虛」或「真虛假實」的複雜表現,需透過「獨處藏奸」(細察關鍵症狀)辨明本質。
  • 《通俗傷寒論》提出「虛中挾實,雖通體皆現虛象,一二處獨見實證,則實證反吃緊」,說明局部實證可能是病情轉捩點。

治法與用藥原則

治療虛實錯雜證需遵循「攻補兼施」的大法,根據虛實偏重選擇策略:

  • 以實為主:先攻邪後補虛,如用承氣湯類瀉下實熱,再以生脈散益氣養陰。
  • 以虛為主:先扶正後祛邪,如補中益氣湯升舉脾陽,佐以二陳湯化痰。
  • 虛實並重:攻補同用,如黃耆鱉甲散(益氣清熱化瘀)或大黃䗪蟲丸(祛瘀生新)。

相關證型辨析

  • 真虛假實證:本質為虛,外現假實(如脾虛腹脹似實滿)。
  • 真實假虛證:本質為實,外現假虛(如熱厥肢冷似陽虛)。
  • 表裏虛實交錯:如「表虛裏實」(自汗惡風兼腹滿便秘)、「表實裏虛」(無汗身痛兼心悸氣短)。

虛實錯雜證的辨治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思維,臨床需動態審察病勢,避免執一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