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實更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實更作
在中醫理論中,「虛實更作」意指人體正氣與邪氣相互抗衡,導致虛證與實證交替出現的病理變化。此概念出自《素問·瘧論》:「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說明疾病過程中,陰陽失衡、正邪交爭的動態特徵。
核心機理
-
正虛與邪盛的交互作用
- 正虛:指人體氣血陰陽虧損,防禦功能低下,常見於久病、體弱或過度耗損者。
- 邪盛:指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或內生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壅滯,導致機能亢進或阻滯。
- 更作:正氣不足時,邪氣乘虛而入;邪氣壅盛進一步損傷正氣,形成虛實交替的循環。
-
陰陽相移的影響
根據《內經》「陰陽相移」之說,疾病發展中,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例如:- 瘧疾發作時,邪氣與衛氣交爭於陽分則發熱(實),邪伏陰分則寒戰(虛),呈現寒熱往來的「虛實更作」。
- 慢性病患常見「因實致虛」或「因虛致實」,如脾虛生濕(虛中夾實),或肝鬱化火傷陰(實轉虛)。
辨證要點
- 脈象:虛實交替時,脈象或沉細(虛)或弦滑(實),隨病勢變化而轉換。
- 症狀特徵:如泄瀉患者先見腹痛拒按(實),久則轉為隱痛喜按(虛),反映邪滯與脾虛的交替。
- 病機演變:需結合臟腑氣血分析,如肺氣虛(虛)易感外邪(實),形成「本虛標實」。
與其他概念的區別
- 單純虛證或實證:病情偏向單一方向,無明顯交替現象。
- 虛實夾雜:虛實並存但相對穩定,而「虛實更作」強調動態轉化。
此理論突顯中醫對疾病複雜性的認識,臨床需動態審察病機,方能精準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