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損
定義
虛損,又稱「虛勞」,是指人體因七情過度、勞倦內傷、飲食失節、酒色耗損,或病後未能妥善調養,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虧虛、臟腑功能衰退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症。此病名首見於《肘後備急方》,為中醫內傷雜病中的常見證型。
病因病機
虛損的成因可分為內外兩類:
- 內因:七情過極(如憂思鬱結、驚恐過度)、房勞過度、先天稟賦不足。
- 外因:久病失調、勞倦過度、飲食不節(如飢飽無常、嗜食生冷肥甘)、外邪久羁耗傷正氣。
其病機核心在於陰陽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受損,尤以五臟虛衰為關鍵。根據虛損程度,《難經》有「五損」之說(自上而下,損及肺、心、脾、肝、腎),而《金匱要略》則強調「五勞虛極」與瘀血的關係。
證候分類與治法
1. 氣虛
病位:以肺脾為主。
症狀:
- 肺氣虛:氣短聲低,自汗惡風,易感外邪。
- 脾氣虛:四肢倦怠,食少腹脹,大便溏薄,面色萎黃。
舌脈:舌淡有齒痕,脈緩弱。
治法: - 補益肺氣:補肺湯(《永類鈐方》)。
- 健脾益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升舉中陽)。
2. 血虛
病位:以心肝為主。
症狀:
- 心血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白無華。
- 肝血虛:眩暈耳鳴,爪甲不榮,肢麻筋攣,婦人經少色淡。
舌脈:舌淡,脈細或芤。
治法: - 養血和營:四物湯(基礎方)。
- 心脾同調:歸脾湯(氣血雙補)。
- 肝腎精虧: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合左歸丸。
- 兼瘀血者:大黃䗪蟲丸(緩中補虛)。
3. 陽虛
病位:以脾腎為主。
症狀:
- 脾陽虛:脘腹冷痛,喜溫喜按,完穀不化。
- 腎陽虛: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陽痿滑精。
舌脈: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 - 溫補脾陽:附子理中湯(附子、乾薑、人參、白朮、甘草)。
- 補火助陽:右歸丸(溫腎填精)、腎氣丸(少火生氣)。
4. 陰虛
病位:以肺腎為主。
症狀:
- 肺陰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燥盜汗。
- 腎陰虛:腰酸遺精,五心煩熱,顴紅咽乾。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 - 養陰潤肺:沙參麥冬湯(甘寒生津)。
- 滋腎降火: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大補陰丸(知柏配伍龜板)。
- 精血耗竭:大補元煎(人參、熟地、山藥、杜仲等)。
補充要點
- 五臟傳變:虛損發展多循「上損及下,下損及上」之規律,如肺虛久咳可累及腎(母病及子),腎陰虧則肝木失養(子盜母氣)。
- 虛中夾實:如陰虛生內熱、陽虛生水濕,或久虛致瘀(「乾血勞」用大黃䗪蟲丸即此理)。
- 補益禁忌:治虛需防「呆補」滯氣,宜佐健脾運中藥(如陳皮、砂仁);陰虛忌溫燥,陽虛慎寒涼。
此病與現代醫學的慢性疲勞綜合徵、貧血、內分泌失調等疾病有部分交叉,但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機能狀態的調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