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損怔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損怔忡
病證釋義
虛損怔忡為中醫病證名,指因臟腑氣血陰陽虛衰,導致心神失養而引發的怔忡證候。怔忡之症,自覺心胸悸動不寧,惕惕不安,難以自持,其特點為無外界驚擾亦時時發作。此症多見於陰虛勞損之體,或久病氣血耗傷者。
病因病機
- 陰虛於下,宗氣無根:腎陰虧虛,不能滋養心神,兼因腎為氣之根,陰虛則宗氣浮越,氣不歸源,上擾胸臆,發為心悸動搖;甚者臍旁亦感震動,虛損愈甚,悸動愈劇。
- 氣血兩虛:心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心脾虧損,氣血不足,則心失所養,神不安舍,故怔忡頻作。
- 陰陽俱虛:久病或勞損至真陰真陽皆耗,陽虛則心脈失於溫煦,陰虛則心體失於濡養,陰陽失衡而悸動不休。
證型與治法
-
心脾血氣虛損
- 表現:怔忡兼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納差、舌淡脈細弱。
- 方藥:以補益心脾為主,選用 七福飲(人參、白朮、當歸、酸棗仁等)或 大補元煎(人參、熟地、山茱萸等),益氣養血以安神。
-
真陰不足
- 表現:心悸不寧,伴潮熱盜汗、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 方藥:滋補腎陰,用 左歸飲(熟地、山藥、枸杞、茯苓等),填精養陰以固根本。
-
真陽不足
- 表現:怔忡畏寒、四肢不溫、精神萎靡、舌淡胖、脈沉遲。
- 方藥:溫補腎陽,投 右歸飲(附子、肉桂、杜仲、鹿角膠等),助陽化氣以寧心神。
-
陰陽兩虛
- 表現:心悸怔忡,兼見形體羸弱、夜寐不安、脈虛細無力。
- 方藥:調和陰陽,可用 大營煎(當歸、熟地、枸杞、炙甘草等)或 理陰煎(熟地、當歸、乾薑、肉桂等),雙補陰陽以定悸。
古籍論述
《不居集》云:「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強調此證與陰虛勞損密切相關,治法當以補虛固本為要。
相關鑑別
- 驚悸:多由外驚引發,時作時止,與虛損怔忡之無故自發、持續不止有別。
- 痰火擾心:實證居多,見心煩易怒、舌苔黃膩,與虛損怔忡之虛象迥異。
(註:本文所述方藥需配合具體脈證,由中醫師辨證施用。)
延伸探討
虛損怔忡與現代醫學的「心臟神經官能症」或「慢性疲勞綜合徵」部分表現相似,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通過補益臟腑、調和陰陽以治本,非單純對症鎮靜可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