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痰

病證名

虛痰為中醫痰證之一類,主因元氣不足、臟腑虛損所致,屬「虛證生痰」之範疇。其病機多與脾、腎、肺氣虛相關,因氣虛無力運化水濕,聚而生痰;或陽虛寒凝,津液不布,化為痰濁。臨床表現與治療需依痰之寒熱屬性及臟腑虛損辨證而治。

病因病機

  1. 元氣虛衰
    常見於年高體弱、久病勞損,或過度憂思、房勞、酒色所傷,致脾腎陽虛,津液代謝失司,痰濁內停。如《景岳全書》云:「形羸氣弱,年及中衰者,即虛痰也。」
  2. 氣化失常
    肺脾腎三臟氣虛,水液輸布障礙,痰濕積聚。脾虛則濕聚,肺虛則宣降失職,腎虛則水泛為痰。
  3. 寒熱偏勝
    • 氣虛寒痰:陽虛內寒,痰質清稀,伴畏寒、肢冷。
    • 氣虛熱痰:陰虛內熱,痰黏難咯,或見虛火灼津之象。

臨床表現

  • 共通症狀:痰多而黏或清稀,倦怠乏力,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脈細弱。
  • 寒痰特徵(《不居集》):脛膝酸軟,腰背強痛,骨節冷痹,時發寒熱。
  • 熱痰特徵:痰黃稠或黏滯,口乾咽燥,潮熱盜汗。

辨證論治

1. 氣虛寒痰

  • 病機:脾腎陽虛,痰濕內停。
  • 治法:健脾益氣,溫陽化痰。
  • 方藥
    • 基礎方: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加肉桂、薏苡仁,以溫中化痰。
    • 變證:若腎陽虛甚,合右歸丸或真武湯化裁。

2. 氣虛熱痰

  • 病機:氣陰兩虛,痰熱內蘊。
  •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化痰。
  • 方藥
    • 基礎方:麥冬、天花粉、當歸、白芍滋陰;茯苓、陳皮健脾化痰;白芥子、神曲化痰消滯。
    • 變證:若陰虛火旺,可加知母、貝母清潤化痰。

文獻溯源

  • 《景岳全書》強調虛痰「不可攻伐」,需以補益為本。
  • 《醫學入門》將虛痰與「寒痰」並論,蓋因陽虛易致寒痰凝滯,二者病機相通。

虛痰之治,首重辨別寒熱屬性與臟腑虛損,以「補虛化痰」為綱,輔以溫陽或滋陰,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