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痰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痰眩暈

病證名,首見於《羅氏會約醫鏡·雜證》。此證多因脾腎氣虛,運化失司,水濕停滯,凝聚為痰,上蒙清竅所致。其臨床表現為頭部沉重、視物昏花、眩暈腦轉、胸悶倦怠、嗜臥懶言,舌苔白滑或膩,脈象緩滑或濡弱,皆屬痰濕內阻、清陽不升之象。

病因病機

  1. 脾虛生痰:脾主運化水濕,若脾氣虛弱,則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反聚為濕濁,久而成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發眩暈。
  2. 腎虛水泛:腎為水火之臟,主水液代謝。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水濕內停,上泛為痰,擾及頭目,亦可致眩。
  3. 痰濁上蒙:痰濕屬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滯氣機。痰濁上擾清竅,則頭目昏蒙;痰阻中焦,則胸脘痞滿,納呆泛惡。

治法與方藥

治宜健脾益腎、化痰降濁,標本兼顧。

  1. 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
    • 組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主治痰飲內停、中陽不足之眩暈。
  2.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
    •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適於脾虛痰盛者。
  3. 歸脾湯(《濟生方》)
    • 組成:黃芪、人參、白朮、當歸、龍眼肉等。
    • 功效:補益心脾、氣血雙調,適用於氣血兩虛兼痰濕者。
  4. 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
    • 組成: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等。
    • 功效: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於腎虛水泛之眩暈。

鑑別要點

虛痰眩暈需與其他眩暈證型區分:

  • 肝陽上亢:頭脹痛、面赤、脈弦數,治宜平肝潛陽。
  •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心悸乏力,治宜補益氣血。
  • 痰火眩暈:頭痛煩躁、痰黃黏稠,屬實熱證,治宜清火化痰。

本證屬本虛標實,臨證需辨明脾腎虧虛與痰濁孰輕孰重,靈活配伍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