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刺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刺烙
刺烙為中醫外治法之一,主要應用於咽喉腫痛、乳蛾(扁桃體腫大)及咽後壁膿腫等病症。其法結合針刺與火烙之效,兼具切開引流與溫通散結之功,屬傳統中醫外科手術範疇。
操作方式
- 器具準備:
選用三棱針或特製金屬針刀,於燈火或酒精燈上加熱,使針尖約1.5厘米處燒至通紅,隨即蘸取香油(或麻油),以潤滑降溫並防黏附組織。 -
施術手法:
- 膿腫切開:針對咽後壁膿腫,趁針體高溫時迅速刺入膿腔,橫向劃開約1厘米切口,使膿液流出,達到引流目的。
- 熨烙消腫:若患處未完全成膿(如乳蛾腫硬),則以熱針反覆熨烙表面,透過熱力刺激局部氣血運行,促使腫脹消散或加速膿液自潰。
作用機理
刺烙結合「火鬱發之」與「熱者瀉之」原則:
- 火針溫通:高溫針具可溫散局部寒凝瘀滯,開泄腠理,促進氣血流通。
- 刺絡瀉邪:切開膿腫直接排出毒邪,符合「癰疽宜早泄」的治療思想,避免邪毒內陷。
- 香油潤護:蘸油可緩和火針燥烈之性,減少組織焦灼,兼有解毒生肌之效。
適應病症
- 喉癰(咽後壁膿腫):膿成未潰時刺烙引流,防膿毒擴散。
- 乳蛾(扁桃體炎):反覆腫大或化膿者,以熨烙縮小腺體、減輕阻塞。
- 其他癰腫:如外癰初起硬結未潰,可藉火針刺激促其消散。
歷史淵源
刺烙法源於古代「燔針劫刺」理論,見於《黃帝內經》所述「焠刺」之法,後世外科典籍如《外科正宗》進一步發展為膿腫切開技術。其特色在於融合針灸「溫通」與外科「排毒」雙重作用,體現中醫「外治內效」的治療智慧。
此術需由經驗豐富之中醫師操作,針對病灶深淺與膿熟程度判斷施治時機,以達最佳療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