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刺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刺烙,中醫名詞。外治法之一種。用於咽後壁膿腫切開,或熨烙乳蛾體腫大之病證。其法:系用三棱針或其它特製針刀,於燈火上燒灼,使其尖端約有1.5釐米燒紅,蘸香油,乘熱刺入膿腫,切開引流。或乘熱熨其腫大部位,以助其膿腫自潰。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刺烙,乃外科之要法,用以破腫潰膿,拔毒生肌,其法用三棱針或其它特製針刀,於燈火上燒灼,使其尖端約有1.5釐米燒紅,蘸香油,乘熱刺入膿腫,切開引流。或乘熱熨其腫大部位,以助其膿腫自潰。刺烙之法,切忌用力過猛,以免傷及肌膚,致使出血不止。若膿腫已潰,則不宜再用刺烙之法,以免引起感染。刺烙之法,宜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意外。”

刺烙,在中醫外科中常用於治療咽後壁膿腫、乳蛾體腫大等疾病。其原理是利用燒灼的針刀或針具,對病灶部位進行切開引流,以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炎症消退。刺烙具有破腫潰膿、拔毒生肌的功效,但由於其操作不當,易造成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

刺烙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 選擇合適的針刀或針具,並將其燒灼至通紅。
  2. 將香油滴在膿腫表面,以減輕疼痛。
  3. 用燒灼的針刀或針具,在膿腫表面切開一個小口,以引流膿液。
  4. 用消毒紗布覆蓋切口,並用繃帶固定。
  5. 定期換藥,並觀察切口的癒合情況。

刺烙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由於其操作不當,易造成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如果患者有以下情況,則不宜使用刺烙:

  1. 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等。
  2. 患有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糖尿病等。
  3. 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4. 患有肝腎疾病,如肝硬化、腎衰竭等。
  5.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如果患者有以上情況,則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刺烙。刺烙後,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1. 保持傷口清潔,避免感染。
  2. 定期換藥,並觀察切口的癒合情況。
  3. 如果出現發熱、疼痛、紅腫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就醫。

刺烙是一種外科治療方法,具有破腫潰膿、拔毒生肌的功效,但由於其操作不當,易造成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如果患者有以下情況,則不宜使用刺烙:患有出血性疾病、患有免疫功能低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有肝腎疾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如果患者有以上情況,則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刺烙。刺烙後,患者應注意保持傷口清潔,避免感染,定期換藥,並觀察切口的癒合情況。如果出現發熱、疼痛、紅腫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