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潭呈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潭呈月中醫名詞詳解

虛潭呈月為中醫眼科病名,屬黑睛宿翳範疇,特指黑睛(角膜)表面所生之薄翳。《目經大成·卷二》記載:「此症微翳,混蒙瞳子,人雖不覺,自難耐其昏眊。」意指翳膜輕淺透明,外人不易察覺,然患者自覺視物昏朦如隔薄霧。其病理特徵在於「光滑深沈,似無而實有」,狀若深潭映月之朦朧光影,故得此名。

病因病機辨析
此症多由外障眼病轉歸而成,尤以風熱毒邪侵襲黑睛(如聚星障、凝脂翳等)或外傷後風邪乘虛入絡為常見。病後邪退正虛,氣血失和,致黑睛局部津液代謝失常,痰濕瘀濁凝結為翳。其病位在肝竅,涉及肝經風熱上攻、陰虛火炎或氣滯血瘀等證型,總屬「邪退翳存」之病理階段。

臨床特徵

  1. 形態學:翳障菲薄如冰瑕,邊緣模糊不清,需借側光照射或裂隙燈檢視方可察見。
  2. 功能影響:雖不阻隔瞳神通光,然因光路散射導致視物如蒙輕紗,於陰晦環境或精細視物時症狀加劇。
  3. 轉歸特點:常見於椒瘡、赤膜下垂等重症外障痊癒後殘留,提示黑睛曾有器質性損傷。

中醫辨治框架
傳統治療以內服外點並施:

  • 內治:按「開郁消滯、退翳明目」原則,分證用藥。若肝鬱化火者予丹梔逍遙散加減;陰虛夾瘀者選通關散合用滋陰退翳湯;痰濕凝聚者則配伍海藻玉壺湯化裁。
  • 外治:選用琥珀散或七寶散等眼藥研極細末點眼,或配合鳳凰油膏輕摩眼瞼以促進藥力滲透。古法亦強調「金針撥翳」手法,需由熟稔針撥術者操作。

與現代醫學關聯
此症相當於角膜雲翳或表層角膜混濁,因角膜基質層輕度瘢痕化導致光線散射。中醫視其為「氣血失養」之態,與西醫組織修復機制中膠原纖維排列紊亂之病理可互參。

虛潭呈月雖屬外障癥瘕之輕症,然其存在標誌黑睛氣血失和的本質,為中醫「形損神耗」理論在眼科的具體體現。歷代醫家注重從肝論治,兼顧痰瘀,體現了中醫對微觀病理變化的整體調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