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虛無」詳解
虛無的概念內涵
「虛無」一詞在中醫典籍中具有獨特的哲學與養生學意涵。《黃帝內經·素問》多次提及此概念,特指一種精神層面的純淨狀態。《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指出:「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處「虛無」不僅是心境描寫,更是一種養生修持的至高境界。
從中醫理論體系觀之,「虛無」意味著:
- 心神守靜,意無所著
- 情志平和,無過欲求
- 形神相守,天人相應
虛無與氣血運行
中醫認為,「虛無」狀態與人體氣血運行密切相關。《內經》特別強調:「恬憺虛無,真氣從之」,指出當心神處於虛靜無為狀態時,體內真氣(元氣)才能自然循行、不為外物所擾。這種狀態下:
- 經絡氣血運行通暢無阻
- 五臟六腑功能協調有序
- 陰陽二氣保持動態平衡
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在《類經》中註解:「虛無者,一念不起,湛然純一之謂」,認為此狀態可使人體氣機升降出入更加和諧。
虛無的生理效應
達到「虛無」之境對身心健康具有多重積極影響:
對精神情志的影響
- 情志平穩,不易為七情所傷
- 思慮清澈,心智活動有序
- 減少過度思考造成的「心火」上炎
對臟腑功能的影響
- 使「君主之官」心臟安寧
- 肝氣條達而不亢奮
- 脾胃運化功能增強
- 肺主氣功能穩定
- 腎精得以封藏
虛無的實踐途徑
古代醫家提出多種方法以達致「虛無」狀態:
調息法
《莊子》云:「真人之息以踵」,通過深長細勻的呼吸訓練,使精神逐步進入虛靜狀態。此法後來發展為傳統氣功中的「胎息」技術。
存想法
《黃庭經》記載「存神內照」之法,通過內視觀想,排除雜念,使心神專一虛靜。
導引術
如《諸病源候論》所述,配合肢體運動的導引術,能幫助身心進入鬆靜狀態。
虛無與道家思想
中醫「虛無」概念與道家哲學一脈相承。《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被運用在《內經》的養生理論中。醫道相通,體現在:
- 追求自然無為的生命態度
- 強調精氣神的內守
- 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這種思想的醫學應用,使「虛無」不僅是精神修養,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基礎。明代醫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指出:「能虛能無,方得養生之要」,充分說明了這一理念在中醫養生學中的核心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