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癇

病名:屬於中醫癇病之一,其特徵為本虛標實,即患者體內正氣不足(本虛),同時夾雜痰濁、風邪等病理因素(標實)。

病因病機
虛癇多發於體質虛弱或久病未癒之人。《張氏醫通》指出:「癇證往往生於鬱悶之人,多緣病後本虛,或復感六淫,氣虛痰積之故。」其病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1. 正氣虧虛:久病、產後或先天不足,導致肝腎陰虛或脾胃氣虛,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生化無源,無法濡養經絡。
  2. 痰濁內生:因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成痰,痰濁上蒙清竅,引動肝風,發為癇證。
  3. 風邪誘發:正氣不足時,外感風邪或內風妄動,與痰濁相搏,擾亂心神,導致發作。

臨床表現
虛癇發作時症狀較風癇輕緩,常見:

  • 發作時昏仆時間較短,抽搐力度較弱,或僅見局部肌肉抽動。
  • 平素多伴有頭暈目眩、氣短乏力、面色少華等氣血不足之象。
  • 舌質淡或淡紅,舌苔薄白或膩,脈象細弦微緩(與風癇的浮滑洪數脈有別)。

治法與用藥
虛癇的治療原則為「補腎為本,豁痰為標」,具體須結合臟腑虛損及痰濁深淺辨證施治:

  1. 補益肝腎:適用於肝腎陰虛者,常用方如六味地黃丸加減,或左歸丸滋養真陰。
  2. 健脾化痰:若脾虛痰盛為主,可用六君子湯益氣健脾,配合膽南星、半夏等化痰之品。
  3. 熄風通絡:兼風動者,可佐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或全蝎、蜈蚣等蟲類藥搜風通絡。

古籍參考
《張氏醫通》強調:「古人雖分五癇,治法要以補腎為本,豁痰為標,隨經見證用藥。」虛癇若遷延不癒,需長期調補,結合針灸(如百會、太溪等穴)以固本培元。

相關名詞
其他癇病類型如風癇、痰癇等,詳見「癇」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