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陷是瘡瘍陷證的一種重要證型,首見於清代高秉鈞所著《瘍科心得集》。該證屬瘡瘍發展至後期的危重變證,其病機根本在於脾腎陽虛兼氣血大虧。

在病理表現方面,虛陷特徵性地呈現「鏡面瘡」樣病變。瘡面雖已完成膿腐脫除的病理過程,卻呈現異常的光滑板亮狀態,猶如鏡面,此即中醫所稱「光白板亮」之象。《外科正宗》對此補充云:「潰後新肉難生,如敗絮無華」,指出其組織修復機能障礙的本質。此類病變多繼發於有頭疽的生肌收口期,或見於其他慢性潰瘍性疾病後期。

從病因病機分析,其形成包含三層病理機制:一是素體脾腎陽虛的體質基礎,《景岳全書》強調「命門火衰則生機匱乏」;二是瘡毒久羈耗傷氣血,致使「營衛損傷,不能濡養肌肉」(《醫宗金鑒》);三是陽氣衰微導致溫煦失司,如《外科証治全書》所言:「陽和不布,則肌無所養」。

臨床辨證需把握四大主症:1)瘡面特徵:腐脫而肉芽蒼白無澤,觸之冰冷;2)感覺異常:患處痛覺遲鈍或消失;3)全身症狀:初期可見形寒發熱如瘧狀,此乃陽虛發熱之象;4)危重症候:若見完谷不化、冷汗淋漓、脈微欲絕,則提示陽氣欲脫。舌診多見淡胖無苔,脈象以沉細遲弱為典型。

在治療體系上,當分階段論治: 初期(脾陽不振階段)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白朮,取甘溫除熱之法;中期(胃陰耗傷明顯)可用益胃湯合生脈散,佐以石斛、玉竹等甘涼濡潤之品;危重期(亡陽脫證)急投附子理中湯加味,常配伍肉桂(後下)以助命火,龍骨、牡蠣(均需先煎)固攝元陽。明代《外科啟玄》特別指出:「凡瘡久不收,當大補脾胃,更助命門之火」。

在藥物的特殊配伍方面,歷代醫家多有發揮:《醫學心悟》主張加入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瘍醫大全》強調需用酒炒當歸以助藥力通行;近代實踐表明,適當加入紅景天、冬蟲夏草等藥,對改善組織缺氧狀態具有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