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哮

定義與病因
虛哮為中醫病名,屬哮證之一,多因元氣素虛、反復發作日久所致。首見於明代《壽世保元·哮吼》,其特徵為病程纏綿十數年,發作時上氣喘促、咳嗽痰多,伴隨自汗、四肢發冷、六脈沉細等虛弱之象。《類證治裁·哮症》進一步指出,或因傷暑熱而發之「熱哮」,或因飲食偏嗜(如鹽哮、酒哮、糖哮)誘發者,皆屬虛哮範疇。

病機與證候
虛哮之根本在於肺、脾、腎三臟虧虛,尤以陽氣不足為主。肺虛則氣失肅降,痰飲內停;脾虛則運化失職,痰濕内生;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故發為哮鳴喘息。如《臨症指南醫案·哮》所載:「宿哮肺病,久則氣洩汗出,脾胃陽微,痰飲留著」,甚者可見食入泛嘔,此為中焦陽虛、痰飲上逆之候。

辨證分型

  1. 肺脾氣虛型

    • 主證:喘促氣短、咳聲低弱、痰多清稀,自汗畏風,易感外邪,舌淡苔白,脈細弱。
    • 病機:肺氣不足,衛外不固;脾失健運,痰濕內蘊。
  2. 腎陽虛衰型

    • 主證:呼多吸少、動則喘甚,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舌淡胖,脈沉細。
    • 病機:腎陽虛衰,水泛為痰,氣失攝納。
  3. 氣陰兩虛型

    • 主證:喘促氣短、乾咳少痰,口乾咽燥,盜汗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 病機:久病耗氣傷陰,肺腎陰虛,虛火灼津。

治法與方藥
虛哮治療以「補虛固本」為大法,忌用峻攻痰飲之劑,當以溫補肺脾、攝納腎氣為主。

  • 肺脾氣虛:宜益氣健脾、化痰平喘,方用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合玉屏風散,佐以杏仁、紫菀宣肺止咳。
  • 腎陽虛衰:宜溫腎納氣,方選腎氣丸右歸丸,加胡桃肉、蛤蚧以增強攝納之力。
  • 氣陰兩虛:宜益氣養陰、潤肺止哮,方用生脈散麥味地黃丸,酌加川貝母、沙參滋陰化痰。

鑑別診斷
虛哮需與「實哮」區別。實哮多因外感風寒或痰熱壅肺,發作急劇,咳喘痰鳴,聲高氣粗,脈象浮滑或弦數,治當宣肺祛邪;虛哮則病程遷延,喘促聲低,虛象明顯,脈多沉弱,治重補益。

轉歸與調攝
虛哮長期不癒,可進一步損及心陽,出現面唇青紫、肢腫心悸等「喘脫」危候。調攝上需避風寒、節飲食,慎防勞倦傷正。《類證治裁》強調「久發中虛,須補益中氣」,可佐以食療如黃耆粥、山藥羹等培補脾土。

參考文獻

  • 《壽世保元·哮吼》論虛哮病程與脈證。
  • 《類證治裁》辨虛實哮證之差異。
  • 《臨症指南醫案》強調溫補脾胃以治宿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