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邪乃中醫理論中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概念涵蓋多重範疇,須分述如下:
一、外感致病之泛稱 《素問·移精變氣論》云:「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此謂外界病氣乘人體正氣虛弱之際侵襲,循腠理、經絡逐步深入,終可損及五臟根本。其致病特性有三:⑴具有時令相關性,隨四時氣候變異而性質不同;⑵侵襲途徑必經體表空竅;⑶致病深淺與正氣盛衰直接相關,故《靈樞·百病始生》強調「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二、八節虛風之特指 王冰註《素問》時提出「八正虛邪」的獨特意涵,指八個節氣交替時(二分二至四立),與當令風向相反的異常氣流。此類邪氣違反天地正常氣化規律,如冬至應吹北風卻反現南風,中醫視此為「虛鄉來風」,其致病具有兩個特點:①發病急驟,多引發時行疫病;②多從經絡俞穴直入,傷人尤甚。
三、臟腑傳變之機理 《難經》五邪理論中,虛邪特指母病及子的病理傳遞。如脾(土)病傳肺(金),此時肺所受脾之邪即稱虛邪。此過程需具備三個條件:⑴母臟本氣已虛;⑵子臟衛外不力;⑶傳變多循相生次序。張仲景《金匱要略》稱此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雖言實邪傳變,其理相通。
四、四時非常之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虛邪賊風」,實統括一切非常態氣候變化。此類邪氣具有與時令不諧的特性: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其致病往往引動伏邪,內外合病。後世溫病學派發展出的「新感引動伏邪」理論,即根源於此。
歷代醫家對虛邪的認識不斷深化,元代朱丹溪提出「氣血虛處,便是容邪之處」,明代張景岳則強調「虛邪之來,必察本源」,均揭示虛邪致病的核心在於正虛與邪侵的互動關係。現代研究發現,此概念與免疫缺陷狀態下的機會性感染理論,在疾病發生學上具有可比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