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邪賊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邪賊風

在中醫學理論中,「虛邪賊風」泛指一切異常的氣候變化及外界環境中的致病因素。此概念源於《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意指人體應適時迴避這些不正之氣,以維護健康。唐代醫家王冰注釋時指出,「邪乘虛入,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強調外邪乘人體正氣不足時侵犯機體,破壞陰陽平衡的特性。

從中醫病因學角度分析,「虛邪」主要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病邪,因其趁虛而入,故稱「虛」;而「賊風」則特指自然界中來勢急驟、隱蔽性強的致病風邪,如穿堂風、夜間陰風等,其性質狡黠,易侵襲人體腠理薄弱之處。明代醫家張景岳進一步闡釋:「賊者,傷殘之義,凡隙風賊邪,皆足爲害。」說明此類邪氣不僅影響體表,更可能深入經絡臟腑,誘發疾病。

理論內涵與致病特點

  1. 虛邪的特性

    • 與「正邪」相對,正邪指人體可適應的正常氣候,而虛邪則屬非常之變,如夏季應熱反寒、冬季應寒反溫等。
    • 具「乘虛性」,《靈樞·百病始生》提到:「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意指人體正氣不足時,虛邪易與內虛相合而致病。
  2. 賊風的致病機理

    • 具「潛襲性」,常於人體防衛鬆懈時(如睡眠、汗出當風)侵入,因其性善行數變,易導致痺證、頭痛或經絡阻滯。
    • 《諸病源候論》描述其「如盜賊之竊發」,病發初期症狀隱微,漸次累積成疾。

古籍論述延伸
《金匱要略》將賊風與其他外邪結合探討,如「風濕相搏」之證,認為賊風可夾濕、寒等邪,加重病情。清醫葉天士於《臨證指南醫案》中亦指出,江南濕地之「虛風夾濕」,常引發纏綿難愈之濕溫病,凸顯地域性賊風的致病差異。

綜言之,「虛邪賊風」作為中醫外感病因的概括,不僅反映古人對自然與人體關係的觀察,更強調「防重於治」的養生思想,透過「避之有時」以護衛正氣,維繫天人相應之和諧。此概念至今仍指導臨床對外感病的辨治與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