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瀉
病證名,指因臟腑虛弱(尤以脾腎為主)所導致的慢性泄瀉。見於《醫學入門·卷五》,又稱「虛泄」。其病機主要與脾陽不振、腎火衰微相關,導致水谷不化、清濁不分而下泄。
病因病機
- 脾虛為主:
脾主運化水濕,若因飲食勞倦、久病耗傷脾陽,則中焦虛寒,水濕內停,下趨腸道而成瀉。症見大便溏薄、食後腹脹、肢倦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濡弱。 - 腎虛為重:
腎陽為人身元陽之本,若命門火衰(如年老體弱、久病及腎),不能溫煦脾土,則成「五更瀉」或「飧泄」。症見黎明前腹痛泄瀉、完穀不化、腰膝痠冷、四肢不溫,脈沉細無力。
臨床表現
- 脾虛型:瀉下清稀、反覆發作,伴食少、神疲、自汗,甚則氣短懶言。
- 腎虛型:瀉下完穀不化、畏寒肢冷,夜尿頻多,或五更時分腸鳴即瀉(五更瀉)。
治法與方藥
-
健脾益氣,滲濕止瀉(脾虛為主):
- 參苓白術散:補脾益氣,兼袪濕濁,適用於脾虛夾濕者。
- 升陽除濕湯(李東垣方):升舉脾陽,化濕止瀉,用於脾虛氣陷之久瀉。
-
溫補腎陽,固澀止瀉(腎虛為主):
- 四神丸:補命門火,溫脾澀腸,主治五更瀉。
- 椒附丸:溫腎散寒,適用於腎陽衰微之冷瀉。
-
中焦虛寒(脾腎兩虛):
- 理中湯加味:溫中健脾,可配合補骨脂、吳茱萸等增強溫腎之效。
相關病證鑑別
- 脾洩:偏重脾虛失運,瀉下多呈溏薄,腹脹明顯。
- 腎洩:以腎陽不足為本,見五更瀉、腰膝冷痛。
- 氣陷泄瀉:中氣下陷所致,瀉後肛門墜脹,常用補中益氣湯升提。
虛瀉屬內傷虧虛之證,臨床需辨明脾腎虛損孰輕孰重,久病者常需脾腎雙補,調治緩圖其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