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虛
在中醫學理論中,「虛虛」一詞指對虛證患者誤用瀉法,導致其正氣進一步耗損,病情加重的治療失誤。此概念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其中,前一個「虛」為使動用法,意為「使……更虛」;後一個「虛」為名詞,指虛證或正氣不足的病理狀態。
理論基礎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虛證的本質是氣、血、陰、陽等基本物質或功能不足,治法應以「補虛」為主。若誤用瀅法(如攻下、發散、清熱等),不僅無法改善病情,反而會損傷正氣,使機體更加衰弱。張景岳在《類經》中注解:「虛其虛,是失正也」,即指出此誤治違背「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則。
臨床表現與機理
虛證患者常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細弱等症狀。若誤用瀉法:
- 氣虛者再耗氣,可能加重倦怠、自汗。
- 血虛者再傷血,易致眩暈、心悸加劇。
- 陽虛者過用寒涼,可引發畏寒、泄瀉。
此類誤治可能源於辨證不清,如將「假實證」(如虛性腹脹誤為實滯)錯用攻伐。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虛實夾雜:若患者虛實並存,需攻補兼施,與純虛誤瀉不同。
- 盛盛:與「虛虛」相對,指實證誤補,如熱盛反用溫藥。
「虛虛」之戒反映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核心思想,強調治療必須契合病機,避免因誤治而加重正氣耗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