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牙
虛牙為中醫病名,首見於明代《痙瘍經驗全書》卷一,屬於齒科疾患範疇。此症特徵為牙齦或牙根隱痛浮腫,然局部色澤偏淡,腫勢緩慢,多隱隱作痛,與實火牙痛之紅腫熱痛有別。
病因病機
虛牙之發,主因腎元虧虛,風邪乘虛侵襲齒齦所致。《內經》云:「齒者,骨之所終」,而腎主骨生髓,故腎氣不足則齒失所養,易受外邪擾動。其誘因可分二端:
- 腎虛爲本: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致腎陰陽失調。腎陰虛者,虛火上炎熏灼齒齦;腎陽虛者,氣化無力,寒濕凝滯齒齦。
- 風邪爲標:風邪挾寒或挾熱上犯,與腎虛相搏,發為虛性腫痛。如《諸病源候論》所載「風冷乘虛入齒齦」,即此機轉。
另有因過飲醇酒、嗜食肥甘,濕熱內蘊,鬱久化火,暗耗腎陰,虛火上沖而致病者。
臨床表現
- 牙齦腫脹,色淡紅或灰白,按之綿軟。
- 疼痛隱隱,時作時止,或遇冷熱刺激加重。
- 或見牙根浮動,咀嚼無力,伴口乾咽燥(陰虛)或畏寒倦怠(陽虛)。
與實證牙痛鑑別
實火牙痛(如胃火熾盛)多見牙齦鮮紅腫硬、灼痛劇烈、膿血溢出;虛牙則腫痛隱微,病程纏綿,且多伴腰膝痠軟、脈沉細等腎虛之象。
治法與理論根源
中醫治虛牙,遵「治病求本」原則,以補腎固齒為主,佐以祛風。
- 腎陰虛者: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骨碎補、牛膝,引火歸元。
- 腎陽虛者:當溫腎散寒,選右歸丸合細辛、白芷,溫通齒齦。
- 風邪偏盛:酌情配伍荊芥、防風等風藥,然需忌過用辛散,免耗傷正氣。
古籍佐證
《聖濟總錄·齒門》強調:「牙齒腐搖,蓋附骨生者,腎氣所養,腎衰則齒豁」,與虛牙腎虛本質相合;《景岳全書》亦指出:「凡虛火牙痛,必倦怠、脈弱、隱隱綿痛」,點明其虛性特徵。
虛牙一症,體現中醫「正虛致病」之核心觀念,調治需辨明陰陽虛實,標本兼顧,方能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