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啞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啞喉

虛啞喉,為中醫喉科病名,首載於《喉科秘旨》卷上。其特徵為喉間無明顯腫脹,唯於兩側關竅內見細小紅點,並伴聲音嘶啞、開合不利之象。此症多因內傷陰虛,復感外邪,或風火上攻,或過食酸澀之物,導致咽喉失養,肺腎陰虧所致。

病因病機

虛啞喉之發病,主要與肺、腎二臟關係密切。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喉;腎藏精,主納氣,其經脈循喉嚨。若肺腎陰虛,則咽喉失於濡養,虛火上炎,灼傷喉絡,遂成紅點。復因陰液不足,聲門失潤,故見聲音嘶啞。此外,酸澀之物性收斂,過食易滯氣耗津,阻遏咽喉氣機,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咽喉外觀無明顯腫脹,唯關內(即喉部兩側)可見散在細小紅點,色淡紅或暗紅。
  • 聲音變化:聲音嘶啞,甚則失音,或發聲困難。
  • 開合障礙:牙關開合不利,伴咽乾口燥。
  • 全身症狀:或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

治療原則

本症以「養陰清肺」為大法,著重滋補肺腎之陰,兼清虛火。代表方劑為百合固金湯加減,該方由生地、熟地、麥冬、百合、玄參、當歸、白芍、貝母、桔梗、甘草組成,功擅滋陰潤肺、化痰利咽。臨證可隨症加減:

  • 若虛火偏盛,加知母、黃柏以降火。
  • 若咽喉乾燥明顯,加沙參、玉竹以增液潤燥。
  • 若氣陰兩虛,可酌加太子參、五味子益氣生津。

相關鑑別

虛啞喉需與「風熱喉閉」、「慢喉瘖」等症鑑別:

  • 風熱喉閉:多發病急驟,咽喉紅腫疼痛明顯,伴發熱惡寒,屬實證。
  • 慢喉瘖:聲音嘶啞日久,咽喉乾澀,但無紅點,多因用聲過度或久病耗傷肺腎所致。

虛啞喉之特點在於虛中夾熱,紅點隱現,需細辨陰虛火旺之機,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