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陽不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陽不斂
虛陽不斂,又稱虛陽上浮,為中醫病機名詞,指人體陰陽失衡,陽氣虛弱不能固守本位,反而浮越於上或外散的一種病理狀態。此證多因久病、過勞、年老體衰,或誤治損傷陽氣,導致腎陽虧虛,根基不穩,陽氣失於潛藏而上浮。
病因病機
- 腎陽虛衰:腎為陰陽之根,若腎陽不足,無法溫煦下焦,陽氣失於攝納,尤如「燈火無根」,浮散於上。
- 陰寒內盛:體內陰寒過重,逼迫虛陽外越,形成「陰盛格陽」之象。
- 過服寒涼: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或誤汗、誤下,損傷陽氣,陽氣外脫。
臨床表現
- 上熱下寒:面赤顴紅、口乾咽燥(上熱),兼見下肢冰冷、腰膝酸軟(下寒)。
- 躁動不安:煩躁不寧,卻精神萎靡,脈浮大無力或沉細欲絕。
- 假熱徵象:如身熱反欲蓋衣被,口渴喜熱飲,舌淡苔白等「真寒假熱」之症。
與相關證候鑑別
- 陰虛陽亢:屬陰虛不能制陽,陽氣相對偏亢,表現為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與虛陽不斂的陽虛本質不同。
- 肝陽上亢:多因肝腎陰虛引發肝陽上衝,頭暈目眩、脈弦有力,無陽虛之寒象。
治法與方藥
以引火歸元為主,溫補下焦、斂攝浮陽。常用方劑如:
- 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佐以滋腎陰,使陽氣歸位。
- 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主治陰盛格陽之危候。
- 肉桂配黃連(交泰丸):引火下行,交通心腎。
此證需細辨真假,臨牀不可見熱投涼,當究其根本,方不致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