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陽上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陽上浮
虛陽上浮,又稱「孤陽上越」或「虛陽不斂」,是中醫辨證論治中常見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因陰陽失衡、陽氣不得潛藏而浮越於上所致。此證多見於素體陰虛陽亢,或久病傷陰、陽氣失於依附之人,亦可因誤治過用辛溫升散之品而誘發。
病因病機
-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體內陰寒極盛,逼迫弱陽浮越於外,形成上下陽氣不相順接之證,臨床可見身熱反欲近衣被、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脈浮大無根等「真寒假熱」之象。
- 陰虛陽浮:由於勞倦內傷、久病耗損,或腎陰虧虛,導致陰不制陽,虛熱內生,陽氣失於斂藏而上擾。此類證型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老年體弱者,症見顴赤潮熱、咽乾口燥但飲水不多、頭暈耳鳴、脈細數無力等。
臨床表現
- 陰盛格陽型:外見身熱面赤(面部浮紅如妝),但四肢厥冷、下利清穀、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滑,脈微欲絕或浮大而空,屬陰寒內盛、虛陽外越之危候。
- 陰虛陽浮型:自覺顴面潮紅如妝(尤以午後為甚)、頭面烘熱,兼見口乾咽燥但不欲多飲、煩躁失眠、腰膝痠軟、舌紅少津、脈細數或浮數無根。
治法方藥
1. 陰盛格陽
治宜「引火歸元」,急溫裡寒以斂浮陽:
- 主方:通脈四逆湯(《傷寒論》)、白通加豬膽汁湯,重用附子、乾薑溫補脾腎之陽,佐以蔥白通陽,豬膽汁鹹寒反佐以防格拒。
2. 陰虛陽浮
治宜滋陰潛陽,使陽氣下歸於腎:
- 主方:大補陰丸(《丹溪心法》)、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以熟地、龜板、知母等滋腎填陰,龍骨、牡蠣等重鎮潛陽。
- 加減:若兼心煩失眠,可加黃連、阿膠清心養血;若頭暈目眩甚者,加天麻、鉤藤平肝息風。
古籍論述
- 《傷寒論》:「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即陰盛格陽的經典論述。
- 《景岳全書》:「陽虛者,火虛也,為神氣不足,為眼黑頭眩……多見虛陽上浮之候。」強調陽氣虛衰亦可導致虛陽不斂。
虛陽上浮之證,必須明辨陰陽虛實之本,不可徒治其標。若誤將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認作實熱而清之,或將陰虛陽浮之虛火妄用辛溫助陽,皆易致變證叢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