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陽上浮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陽上浮眩暈

定義與病機
虛陽上浮眩暈為中醫內傷眩暈之一,屬本虛標實之證,主因命門真火衰竭,陰寒內盛,致使虛陽浮越於上,擾及清竅而發眩暈。此證與《症因脈治·內傷眩暈》所述「真陽不足,虛陽上浮」之病機相符,乃真火不能潛藏,陽氣失於固攝,上衝頭目所致。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

  • 突發或反覆眩暈,伴頭面烘熱、耳鳴如蟬
  • 下肢畏寒、腰膝痠冷,甚則夜尿頻多
  • 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或浮大無根
  • 可兼見心悸、氣短等心腎不交之象

病因辨析

  1. 命門火衰:先天禀賦不足,或久病及腎,耗損真陽,陰無以制,虛陽上擾。
  2. 陰寒逼陽:過服寒涼,或外感寒邪直中少陰,陰盛格陽,陽氣浮越。
  3. 過勞傷陽:勞倦內傷,或房勞過度,損及腎中元陽,陽不歸位。

治法與方藥
治則溫補命門,引火歸元

  1. 主方
    • 八味腎氣丸(金匱腎氣丸):以附子、肉桂溫補命門,熟地、山茱萸滋腎填精,佐茯苓、澤瀉滲濕利水,使浮陽得攝。
    • 右歸丸:適用於陽虛甚者,加強溫補之力,益火之源。
  2. 加減
    • 若兼痰濕上蒙,合半夏白朮天麻湯化裁。
    • 若虛陽躁動明顯,加龍骨、牡蠣以潛鎮浮陽。
    • 陰寒內盛者,可佐白通湯破陰回陽。

鑑別診斷

  1. 陽虛眩暈:純屬陽氣虛弱,無浮越之象,以頭暈乏力、畏寒肢冷為主,無上熱下寒之候。
  2. 肝陽上亢眩暈:實證居多,頭脹痛、面赤易怒,脈弦硬有力,與虛陽上浮之虛象迥異。
  3. 痰濁眩暈:苔膩脈滑,伴胸悶嘔惡,無腎陽不足之腰膝痠冷。

相關典籍論述

  • 《景岳全書》強調「無虛不作眩」,虛陽上浮乃「陽虛者,氣虛也,氣虛於下則陽浮於上」。
  • 《醫貫·眩暈》指出:「真陽飛越,虛火沸騰,用溫補鎮攝之法,導龍入海,復歸其宅。」

此證關鍵在於辨析真寒假熱之象,治療需標本兼顧,既補下元之虛,亦斂浮越之陽,方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