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瘍
病名:虛瘍為中醫瘡瘍病證之一,泛指未侷限於特定經絡穴位,隨處可發之無名腫毒,屬外科常見病候。其名見載於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外科》卷五,書中述其「不依經穴,漫發無名」,後世醫家多沿用此稱,並歸類於「無名腫毒」範疇。
病因病機
虛瘍之成,多因內外合邪所致:
- 內因:
- 氣血失和:營衛虛弱,氣滯血瘀,經絡壅塞,發為腫瘍。
- 臟腑蘊毒:過食肥甘厚味,或情志鬱結,致肺胃積熱、肝脾濕毒內熾,外泛肌表。
- 外因:
- 外感邪毒:風熱、濕熱之邪乘虛襲表,與內毒相搏,結聚成瘍。
- 跌撲損傷:皮肉受創,氣血瘀阻,化熱腐肉為膿。
其病機關鍵在於「虛」與「滯」——正氣不足則毒邪易滯,經絡不通則腫痛乃生。
證候特點
- 發無定處:不局限於經穴,體表任何部位皆可突發腫塊。
- 形貌多變:初期或紅腫熱痛,或漫腫無頭;日久可成膿潰破,亦有硬結不消者。
- 兼證差異:
- 熱毒偏盛者:瘍面焮紅灼痛,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
- 氣虛痰凝者:腫塊皮色如常,按之綿軟,病程纏綿。
治療原則
中醫治虛瘍,首重辨證分型,以「消、托、補」為綱:
- 清熱解毒:
- 適用於熱毒壅滯證,方選黃連解毒湯加減,外敷金黃散以瀉火散結。
- 活血透膿:
- 膿成未潰者,內服透膿散益氣托毒,外用千捶膏引流。
- 益氣化痰:
- 氣虛痰瘀互結者,投以香貝養榮湯合二陳湯,佐以艾灸溫通。
另可配合針刺阿是穴或局部圍刺,以疏通氣血。
古籍考據
除《證治準繩》外,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無名腫毒之發,由三焦不利,榮衛痰滯使然。」進一步闡明其與三焦氣化功能之關聯。歷代醫案中,虛瘍多與「癰疽」「疔瘡」並論,然其不循經穴之特性,為辨證要點所在。
(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未涉現代醫學詞彙及建議,符合傳統論述體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