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贏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贏痢
虛贏痢為中醫婦科病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施雯所著《盤珠集胎產證治》。此症特指產後婦女罹患痢疾,並伴隨身體虛弱羸瘦之證候。古醫籍中,因其兼具「下痢」與「氣血虧損」之特徵,故以「虛贏」為名,強調其病機本虛標實之特性。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產後氣血驟虛,脾胃運化失司,復感外邪(如濕熱、寒濕),或飲食不節,積滯內停,損傷腸絡所致。產後元氣未復,痢疾又進一步耗傷津血,形成「虛中夾滯」之病理狀態。中醫認為,痢疾本屬「腸澼」範疇,而虛贏痢更注重產後特殊體質下,正虛邪戀的交互影響。
臨床表現
- 主症:腹痛陣作、裏急後重、大便頻繁且夾雜黏液或膿血。
- 虛象顯著:面色蒼白或萎黃、形體消瘦、神疲乏力、納呆食少,甚則氣短心悸,舌淡苔薄或少津,脈細弱或濡數。
- 病程特點:痢疾症狀遷延不癒,與普通痢疾相比,更易反覆發作,復原較緩。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虛贏痢,遵循「扶正祛邪」原則,視證型配伍用藥:
- 氣血兩虛夾濕熱:宜益氣養血兼清濕熱,方用駐車丸(《千金要方》)加減,黃連、阿膠、當歸配伍,佐以黨參、白朮補脾。
- 脾腎陽虛夾寒濕:治以溫補脾腎、化濕止痢,選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神丸,重用訶子、肉豆蔻澀腸固脫,佐補骨脂溫腎。
- 陰傷餘熱未清:若見口乾舌紅、便下黏滯,可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佐烏梅、石榴皮收斂止瀉。
鑑別診斷
虛贏痢需與一般產後下痢區分:後者泛指產後痢疾,未必兼備羸弱之象;而虛贏痢特指氣血虛損與痢疾並見,病情更深重。另須排除休息痢(慢性痢疾),後者多因痢疾遷延,但未必與產後體虛直接相關。
文獻考據
《盤珠集胎產證治》指出,產後痢疾「不可純用攻伐」,反映古人對產後病重視顧護正氣之觀點。明代《景岳全書·痢疾》亦提及:「元氣虛弱之痢,當以溫補脾胃為主」,呼應虛贏痢的治療大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