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暈
虛暈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東醫寶鑒·外形篇》,指因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導致頭目失養所引發的眩暈。此症多屬本虛之證,與外感風邪或痰濕壅阻之眩暈有別,其病機主要與氣虛、血虛、陽虛、腎虛等相關,臨床需辨明虛損之根源,分型論治。
病因病機
-
氣虛眩暈
- 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頭目失於溫煦濡養而致眩暈。
- 症見頭暈目眩、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弱。
- 治宜補益中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
血虛眩暈
- 因失血過多或生化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榮頭目所致。
- 症見眩暈動則加劇、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脈細。
- 治宜養血補虛,方用歸脾湯或四物湯加減。
-
陽虛眩暈
- 因命門火衰或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清陽不展而成。
- 症見頭暈耳鳴、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舌淡胖,脈沉遲。
- 治宜溫補陽氣,方用右歸丸或真武湯加減。
-
腎虛眩暈
- 因腎精虧損,髓海不足,或腎陰虛而肝陽上亢所致。
- 若屬腎精不足,症見眩暈健忘、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治宜填精補髓,方用左歸丸。
- 若屬陰虛陽亢,症見眩暈頭脹、煩躁易怒、顴紅口乾,治宜滋陰潛陽,方用天麻鈎藤飲或杞菊地黃丸。
辨證要點
虛暈之關鍵在於辨別氣、血、陰、陽何者為主,並結合兼症與脈象。氣虛者多伴疲憊氣短;血虛者常見面色無華;陽虛者必見畏寒;腎虛則多與腰膝相關。此外,虛證眩暈常呈慢性病程,時輕時重,須長期調理方見效。
此症與痰飲、肝鬱等實證眩暈不同,後者多見痰多嘔惡或口苦脅痛等實象,臨床須仔細鑑別。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強調「無虛不作眩」,可見虛暈在中醫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