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則補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靈樞·經脈》所載「虛則補之」,乃中醫核心治則之一,專論氣血陰陽不足之證的調治大法。此原則貫穿針灸、藥石、導引諸術,以下分述其理法內涵:

一、經絡針灸之補瀉 《內經》強調「刺虛者須其實」,凡見經氣虛弱之候,當施補法以激發經氣。具體操作除提插捻轉之輕緩手法外,尤重「候氣」與「得氣」:進針後以待氣至,得氣後行溫補手法,如燒山火之複式針法,透過分層提插配合呼吸,使經脈溫暖以鼓動陽氣。另可配伍艾灸,取膏肓、氣海等穴以「壯火食氣」。

二、藥物補益之層次

  1. 補劑運用首辨虛位:五臟虛損各有所主,如四君子湯補脾、生脈散益肺、六味地黃丸滋腎,皆依臟象特性配伍。李東垣《脾胃論》特重中氣,主張「補中自有升降」,以甘溫之品振奮脾陽。
  2. 虛中夾實之權變:張景岳創「陰中求陽」之法,於右歸丸中配熟地與肉桂,使補陽不傷陰;葉桂治陰虛夾濕,則在滋養藥中佐以茯苓、扁豆等淡滲之品。

三、氣血互化之機轉 《血證論》謂「補血者必調氣」,當歸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正合「陽生陰長」之理。氣虛發熱用甘溫除熱法,補中益氣湯以參芪升舉清陽,佐陳皮防壅滯,暗合「補中有通」之旨。

四、時令補養之要 《素問·四氣調神論》提示「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用三伏貼,即順時補益之例;「秋冬養陰」則宜膏方緩調,如瓊玉膏滋陰潤燥,皆體現「因時制補」的治療智慧。

此原則發展至溫病學派,更發展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補陰思路,於清熱劑中配伍鮮蘆根、麥冬等護陰之品,展現「祛邪不傷正」的補虛變通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