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脹
定義
虛脹屬中醫脹病之一,因氣血不足或臟腑虛損所致,臨床表現為腹部脹滿不適,然按之柔軟無實物,多伴有全身虛弱之象。其病因多與脾、肺、肝、腎等臟腑功能衰退相關,常見於久病體弱、勞倦過度或年高氣衰者。
病因病機
-
氣虛作脹:
- 因脾肺氣虛,運化無力,氣機壅滯而成脹。
- 證見腹脹時輕時重,大便溏薄或時結時溏,小便清長甚則渾濁如米泔,脈象緩大而滯,氣口脈尤顯。
- 治宜健脾益氣,佐以理氣,可用四君子湯去白朮,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調理。
-
血虛作脹:
- 因陰血虧虛,不能斂攝陽氣,氣散無制而致脹滿。
- 證見煩熱躁悶、小便短黃,脈浮數而弦,人迎脈尤為明顯。
- 治宜養血調氣,方用四物湯去地黃,加黃芪、肉桂、甘草、煨薑,以和血中之氣。
-
臟腑虛損:
- 脾肺兩虛:常見於病後或久咳耗氣,治宜補益脾肺,選用四君子湯或歸脾湯。
- 脾虛兼寒:腹脹伴畏寒肢冷,宜溫中健脾,用理中湯、溫胃飲或五君子煎。
- 脾虛痰阻:脹滿兼痰多苔膩,需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湯。
- 肝腎陰虛:脹滿伴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宜滋補肝腎,用六味地黃湯。
- 腎陽虛衰:腹脹夜甚、四肢不溫,需溫腎助陽,選理陰煎、八味地黃丸,甚者用加減金匱腎氣湯。
鑒別要點
虛脹與實脹有別:
- 實脹:多因氣滯、血瘀、痰濕等實邪內阻,脹滿拒按,脈實有力。
- 虛脹:脹而喜按,脈虛無力,兼見氣血不足或陽虛內寒之象。
古代文獻
- 《醫宗必讀》指出脹滿需分虛實,虛者多因正氣不足。
- 《景岳全書》強調:「腫脹之病,虛證十居七八」,尤其年高體弱者,當以補虛為本。
- 《張氏醫通》詳述氣血虛脹之脈證差異,提出從氣血調治之法。
附方參考
-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
- 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散寒。
- 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滋補肝腎。
- 加減金匱腎氣湯:溫腎化氣行水,適用於腎陽虛水停之脹。
虛脹之治,首重辨明氣血陰陽所虧,次察臟腑虛損所在,方能標本兼顧,緩解脹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