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證(虛症)

虛證乃中醫八綱(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之一,指人體正氣不足,導致精氣、營血虧虛或臟腑功能衰退所呈現的證候。《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意指當正氣(人體的抗病能力及生理功能)不足以抗衡邪氣,則表現為虛弱狀態。

主要成因

虛證的形成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久病耗損、過勞、飲食失調或年老體衰等因素引起。正氣耗損,臟腑氣血生化不足,進而導致功能減退。

臨床表現

虛證的症狀因涉及的氣、血、陰、陽及臟腑不同而異,常見表現包括:

  • 整體狀態: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
  • 熱象或寒象:陰虛者可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陽虛者則見畏寒肢冷、喜溫喜按。
  • 心肺系統:心悸氣短、自汗(氣虛或陽虛所致)或盜汗(陰虛內熱所致)。
  • 消化系統: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脾虛)、或便秘(血虛腸燥)。
  • 排泄系統:小便頻數或失禁(腎陽虛固攝無力)。
  • 舌脈象:舌質淡胖(陽虛)、舌紅少苔(陰虛),脈象多虛弱無力,如細弱、沉遲或細數等。

虛證分類

虛證可依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進一步細分:

  1. 氣虛證

    • 臟腑功能減退,如肺氣虛(氣短懶言)、脾氣虛(食少腹脹)、心氣虛(心悸怔忡)。
    • 常見症狀:乏力、自汗、舌淡、脈弱。
  2. 血虛證

    • 血液不足,臟腑失養,如心血虛(失眠多夢)、肝血虛(眩暈眼花)。
    • 常見症狀:面色蒼白、唇甲淡白、脈細。
  3. 陰虛證

    • 陰液虧損,虛熱內生,如肺陰虛(乾咳少痰)、腎陰虛(腰膝痠軟、遺精)。
    • 常見症狀:口燥咽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4. 陽虛證

    • 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如脾陽虛(腹冷便溏)、腎陽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
    • 常見症狀:形寒肢冷、舌淡胖、脈沉遲。
  5. 臟腑虛證

    • 各臟腑功能衰退,如心虛(驚悸失眠)、肝虛(目乾澀或筋脈拘急)、脾虛(食少便溏)、肺虛(咳喘無力)、腎虛(腰膝痠軟、生殖功能減退)。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虛證以補益法為主,針對不同證型施治:

  • 氣虛:補氣(如四君子湯)。
  • 血虛:養血(如四物湯)。
  • 陰虛:滋陰(如六味地黃丸)。
  • 陽虛:溫陽(如金匱腎氣丸)。
  • 臟腑虛弱:補益相應臟腑,如補脾用參苓白朮散,補腎用左歸丸或右歸丸。

虛證的調理強調「虛則補之」,需依體質辨證施治,以恢復人體陰陽平衡及臟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