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中

虛中為中醫「類中風」證型之一,指因元氣虛衰、正氣不足,導致氣機驟然逆亂,出現猝然昏僕、意識朦朧等類中風症狀的病理狀態。此證多與過勞耗氣、脾胃虛弱或房事過度等因素相關,其病機核心在於氣虛無力固攝,清陽下陷,或兼痰濁內擾,神明失守。

病因病機

  1. 氣虛下陷
    過度勞役或久病耗傷脾氣,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腦失所養。李東垣《脾胃論》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故脾胃虛衰者,氣機升降失常,易致痰濕內生,上蒙清竅而猝然昏憒。
  2. 房勞精脫
    腎為先天之本,若縱慾過度,腎精虧耗,元氣失根,可致陰陽離決,出現眩暈仆倒,甚至脫證(如手撒、口開等危候)。
  3. 痰氣互結
    氣虛運化無力,水濕停聚成痰,痰濁壅滯於內,隨氣逆上擾神明,加重昏蒙之症。朱丹溪言「痰之為物,隨氣升降」,故臨床常見氣虛而兼痰象者。

證候特點

  • 主症: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伴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 兼症:
    • 氣虛為主:倦怠乏力、語言低微、脈沉細弱。
    • 痰濕內阻:喉中痰鳴、舌苔厚膩、脈滑而無力。
    • 腎精虧虛:腰膝酸軟、耳鳴失聰、脈細弱尺部尤甚。

治法與方藥

  1. 補氣升陽
    •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健脾益氣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兼痰濕者。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人參、白朮、升麻等,益氣升舉清陽,治氣虛下陷之昏僕。
  2. 固脫救逆
    若見手撒口開、二便失禁等脫證,急用獨參湯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大補元氣,斂津固脫。
  3. 滋腎填精
    •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山藥、山茱萸等,滋補腎陰,適用於房勞傷腎、陰精虧耗者。
    • 生脈補精湯(《類證治裁》):人參、麥冬、熟地等,益氣養陰,填精固本。
  4. 益氣化痰
    朱丹溪主張以參湯加竹瀝、姜汁,補氣同時化痰開竅,適用於氣虛痰壅、神識昏蒙者。

相關概念辨析

  • 虛中風:專指氣虛所致的中風樣證候,與外風無關,屬內傷範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將虛中與風中並列,強調「內虛邪中」之別。

虛中之證,重在辨明氣、痰、精之虛損主次,治療以「補虛固本」為綱,佐以化痰通絡,方能標本兼顧。歷代醫家如李東垣、朱丹溪等對此論述詳盡,為臨床辨治虛損類中風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