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中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中風
病名釋義
虛中風係中風證型之一,以正氣內虛為本,風邪乘虛內侵為標。其病機多因氣血虧損、臟腑虛弱,致經絡失養,衛外不固,風邪趁虛襲絡。臨床特徵為手足軟弱無力、舉動困難,並見自汗出,與實中風之手足強急、口眼喎斜、伸縮疼痛者迥異(《壽世保元》)。
病因病機
- 氣血兩虛:稟賦不足、久病耗損,或思慮勞倦,致氣血生化乏力,經脈失於濡潤,風邪易襲虛處。
- 陽氣虛衰:衛陽不固,腠理疏鬆,風邪由表入裡,內犯經絡。
- 脾腎虧虛:脾主四肢肌肉,腎主作強之官,脾腎虧虛則肢體失于溫煦充養,故見痿軟不用。
臨床表現
- 主症:手足軟弱不舉,活動不利,伴自汗出(多為氣虛不固)。
- 兼症:面色少華、神疲倦怠、言語低微、舌淡脈弱等虛象。
- 鑒別要點:與「實中風」對舉,後者因痰瘀阻絡或肝風內動,見拘攣強直、疼痛劇烈、面赤脈弦等邪實之候。
證候分型
- 氣虛風襲:自汗明顯、少氣懶言、舌胖有齒痕,宜益氣固表。
- 血虛風擾:面色蒼白、心悸頭暈、舌淡脈細,需養血熄風。
- 陰陽兩虛:肢冷畏寒兼五心煩熱、舌淡少津,當調補陰陽。
治法與方藥
- 益氣祛風:選用黃耆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重用黃耆補氣固表,佐桂枝通陽和營。
- 養血通絡:以秦艽湯加減(《醫學心悟》),秦艽、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佐防風祛風。
- 調補脾腎:若見腰膝酸軟,予地黃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滋腎填精,化痰開竅。
經絡辨治
虛中風多累及陽明經(主肌肉)與督脈(總督陽氣),針灸可取足三里、氣海培補後天,配百會、大椎提振陽氣,用補法或灸法。
古籍佐證
《景岳全書》云:「凡非風(指類中風)症,總由氣血內虛。」強調正虛致風,治法當「專培根本」。與《壽世保元》所述虛實辨證互為補充,共構中風虛證論治框架。
附:虛中與虛中風之別
「虛中」泛指內傷虛損所致猝然昏僕(類似氣厥、血厥),而虛中風特指以肢體痿軟、自汗為表徵之中風虛證,二者雖同屬本虛,然病位與外候有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