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中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中積
虛中積為中醫病證名,指脾胃虛弱兼挾食積之證候。此病多見於小兒,因幼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若調護失宜,易致虛中挾實之病理變化。
病因病機
虛中積之成因,主要源於脾胃素虛,復因乳食不節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若脾胃氣虛,運化乏力,則乳食難以腐熟轉輸,停滯中焦,形成虛實夾雜之證。此外,大病之後(如吐瀉過度),或誤用攻伐之藥(如過度消導),亦可能損傷脾胃,使正氣不足而積滯內留。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以下症狀:
- 消化系統: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或秘結,且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
- 全身症狀:精神昏昧、神疲倦怠、面色萎黃或㿠白,甚則形體消瘦。
- 寒熱特徵:渾身微熱而足冷,或腹部捫之灼熱,反映脾胃虛寒、陽氣浮越之象。
- 其他:夜臥不安、睡時露睛,或時有低熱,此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兼積滯鬱而化熱所致。
治法與方藥
虛中積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當以「補益脾胃為主,消導積滯為輔」,遵循「虛者補之,積者消之」原則。常用方劑如下:
- 參苓白朮散加減:以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為基礎,佐以山藥、蓮子、扁豆等健脾益氣,再配合神麴、山楂、麥芽等消食化積。若積滯較重,可酌加枳實、檳榔行氣導滯;若虛寒明顯,則加乾薑、砂仁溫中散寒。
- 異功散合保和丸:異功散(四君子湯加陳皮)調補脾胃,保和丸(山楂、神麴、半夏、茯苓等)消食和胃,適合輕度積滯兼氣滯者。
辨證要點
此證需與「純實積」(如傷食積滯)及「純虛證」(如脾胃氣虛)鑑別:
- 純實積:多見脘腹脹痛拒按、嘔吐酸腐、便秘、舌苔厚膩,治宜消導為主(如保和丸)。
- 純虛證:以食少腹瀉、肢倦乏力為主,無明顯積滯,治宜補脾益氣(如四君子湯)。
虛中積則兼具二者特徵,需細審虛實孰輕孰重,調整補消比例。
補充說明
《證治準繩·幼科》提及此證「肚熱足冷」,實為中焦積滯化熱、下焦陽虛之表現,可視為「上熱下寒」之變證。臨床亦可參考《小兒藥證直訣》中「益黃散」(陳皮、丁香、訶子、青皮、甘草)加減,以溫中理氣、調和寒熱。
總言之,虛中積反映了中醫「正虛邪戀」的病理特點,治療需標本兼顧,避免過度消導傷正,或一味峻補礙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