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中夾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中夾實

虛中夾實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體質虛弱為主,同時兼夾實邪內結的病理狀態。此類證候特點為「本虛標實」,正氣虧損與邪氣滯留並存,形成虛實交錯的複雜病機。

病因病機

  1. 正虛為本:多因先天不足、久病耗傷、氣血陰陽失調,導致臟腑功能衰退,如氣虛、血虛、陰虛或陽虛。
  2. 實邪為標:在正虛基礎上,因氣機不暢、代謝障礙,衍生痰濁、瘀血、食滯、濕熱等病理產物,或外邪乘虛內侵。
    • 氣虛夾瘀:氣虛推動無力,血行遲滯成瘀。
    • 陰虛夾熱:陰液不足,虛火內生,灼津為痰。
    • 陽虛夾寒:陽氣衰弱,寒濕凝滯經絡。

臨床表現

虛中夾實的症狀兼具虛損與實邪特徵,例如:

  • 婦人乾血癆: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五心煩熱(陰血虧虛),兼見經閉不行、舌紫暗有瘀斑(瘀血內阻)。
  • 脾虛夾濕:食少腹脹、疲倦乏力(脾氣虛),伴隨大便黏滯、舌苔厚膩(濕濁困脾)。
  • 肝腎陰虛夾瘀: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陰虛),兼有脅肋刺痛、舌質暗紫(瘀阻經絡)。

辨證要點

  1. 虛實比重:需辨析虛證與實證孰輕孰重,如虛證明顯者多見倦怠、脈弱;實證突出者可見疼痛固定、舌苔厚濁。
  2. 病位與病性:結合臟腑辨證,區分氣、血、陰、陽之虛,及痰、瘀、濕、食等實邪性質。
  3. 舌脈特徵
    • 舌象:虛證舌淡嫩,實證舌見紫暗、苔膩。
    • 脈象:虛脈(細、弱)與實脈(弦、滑)並見,如沉細而澀(血虛夾瘀)。

治療原則

中醫強調「攻補兼施」,根據虛實偏重調整治法:

  • 補虛為主,佐以祛邪:如氣血兩虛兼瘀者,用八珍湯加桃仁、紅花。
  • 祛邪勿傷正:陰虛火旺夾痰者,沙參麥冬湯合貝母、瓜蔞,慎用苦寒峻下。

經典方藥舉隅

  • 大黃䗪蟲丸(《金匱要略》):治乾血癆「虛極羸瘦,瘀血內停」,以地黃、芍藥補虛,䗪蟲、大黃逐瘀。
  • 六君子湯加減:脾虛痰濕者,以四君子補氣,配陳皮、半夏化痰。

虛中夾實常見於慢性病、頑疾,其辨治需細審病機層次,靈活調配補瀉力度,方能切中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