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腫
虛腫為中醫病證名,泛指因臟腑氣血不足、陽氣衰弱,導致水濕停聚肌膚而引發的腫脹。此證多屬陰寒、裏虛之候,與實證水腫之陽熱、表實有別,常見於脾、腎、肺等臟腑功能失調,尤以脾腎虛寒為主要病因。
病因病機
- 脾虛失運: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水穀精微難以化生,水濕內停外溢肌膚,則見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常伴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 腎陽衰微:腎為水臟,主司氣化。腎陽虛衰則氣化無權,水液代謝失常,泛濫成腫,多見腰以下腫甚、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虛寒之象。
- 肺氣不足:肺主通調水道,若肺氣虛弱,宣降失職,水液不得布散,亦可發為浮腫,常兼氣短、聲低、自汗等症。
- 肝腎陰虛: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虛火內擾,亦可導致水液代謝紊亂,形成虛腫,多見下肢輕度浮腫,伴眩暈耳鳴、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候。
臨床表現
- 外候特徵:腫勢緩慢,皮膚鬆軟,按之凹陷不易復起,多先見於下肢或眼瞼,漸及全身。
- 兼症:面色㿠白或萎黃,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或短少(因腎虛而異),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
證型分類與治法
-
脾虛身腫
- 主證:四肢浮腫,脘悶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
-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消腫。
- 方例:參苓白朮散(補脾益氣)、實脾飲(溫脾化濕)。
-
腎陽虛腫
- 主證:腰以下腫甚,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滑。
-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 方例:真武湯(溫陽利水)、金匱腎氣丸(補腎助陽)。
-
肺虛身腫
- 主證:面浮足腫,氣短喘促,易感風寒,舌淡脈弱。
- 治法:補肺益氣、宣肺行水。
- 方例:玉屏風散合五皮飲(固表利水)。
-
肝腎虛腫
- 主證:下肢輕腫,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紅少苔。
- 治法:滋養肝腎、利水兼顧。
- 方例:杞菊地黃丸加減(滋陰潛陽)。
古籍論述
- 《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指出虛腫多因「脾腎氣弱,水液妄行」。
- 《醫宗必讀·水腫脹滿》強調:「陰證多寒,寒證多虛」,並提出虛腫之辨證要點,如「色悴聲短」「小便清白」等。
虛腫之調治,需緊扣「虛者補之」原則,依據臟腑虛損差異,分而治之,助陽氣復振,水濕自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