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坐努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坐努責

虛坐努責為中醫證名,指患者時時感覺便意頻繁,登廁時努力排解,卻無實質糞便排出之症。此症多因痢疾日久,陰血耗傷,腸道失於濡潤所致,屬「無血證」範疇。

病因病機
《丹溪心法·痢》指出:「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意指痢疾未癒,邪氣雖減,然反覆下痢傷及陰血,導致腸道津液虧虛,氣血失和。雖有便意,實因腸道空虛,氣機鬱滯,遂生虛坐努責之象。此證與大腸燥結或濕熱積滯不同,關鍵在於陰血不足,無法濡潤腸腑,故排便艱澀而無物。

辨證要點

  1. 主症:頻繁便意,登廁時僅努掙而不排便,或排出少量黏液。
  2. 兼症:常見面色萎黃、口乾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血虧虛之象;若兼氣虛,可伴乏力、肛門墜脹感。
  3. 鑒別:需與「熱結旁流」(實熱內結,瀉下臭穢稀水)、「氣滯便秘」(腹脹痛、排便不暢)等區分。

治法與方藥
丹溪主張「血生自安」,治宜滋陰養血、調氣和腸,以當歸為君藥,配伍養血潤燥之品:

  • 基礎方:倍用當歸身、當歸尾,補血活血;佐以生白芍、生地黃滋陰柔肝;生桃仁潤燥通絡;陳皮理氣和中,防滋膩礙胃。
  • 加減
    • 若氣虛下陷,加黃耆、升麻以益氣升提;
    • 陰虛內熱,加玄參、麥冬滋陰清熱;
    • 兼有濕滯,可酌加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

理論延伸
此證體現中醫「津血同源」之理念。痢疾傷血,血虛則津虧,腸失濡潤;而「氣為血之帥」,氣滯亦加劇排便不暢,故治療需血、氣兼顧。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強調:「久痢陰傷,虛坐弩責,當責之肝腎」,提示久病及腎時,可加熟地黃、山茱萸等補益肝腎。

現代臨床應用
虛坐努責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腸易激綜合徵(腹瀉型)、慢性結腸炎等,中醫辨證屬「陰虛腸燥」或「血虛氣滯」者,可參考上述治法,結合具體證候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