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刺禁>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刺禁

刺禁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概念,指針刺治療時需避忌之部位與時機。此理論源自歷代醫家臨床經驗之總結,旨在避免不當針刺所導致之不良反應,並確保治療安全與療效。《靈樞·終始》明確提出「凡刺之禁」,強調人體於特定生理、病理狀態下不宜施針,同時亦規範某些穴位之禁忌。

刺禁之主要內容

一、禁刺時機

《內經》指出,人體於氣血紊亂、陰陽失衡之狀態下,不宜貿然針刺,否則易加重病情或引發變證。具體禁忌時機包括:

  1. 情志過極:如驚恐、惱怒、憂思過度等情緒不穩之時,氣機逆亂,針刺恐致氣血失調。
  2. 生理狀態異常
    • 過飽、大饑、大渴時,氣血聚於脾胃或津液虧耗,針刺易傷中氣。
    • 醉酒者血脈僨張,針刺恐引氣血妄行。
    • 房事後精氣虧虛,針刺易耗真元。
  3. 勞倦過度:如長途跋涉、劇烈運動後,氣血未定,針刺可能導致虛損。

二、禁刺部位

某些穴位因鄰近重要臟器或組織,操作不當易致損傷,故列為禁刺或慎刺之列:

  1. 五臟募穴與背俞穴:如「中脘」(胃募)、「巨闕」(心募)等,深刺可能傷及內臟。
  2. 頭面頸部穴位:如「風府」、「啞門」等,針刺過深可能影響延髓。
  3. 胸脅部穴位:如「期門」、「日月」等,深刺恐傷肺臟或肝膽。
  4. 妊娠禁忌穴:如「合谷」、「三陰交」等,傳統認為可能引發滑胎。

三、特殊禁忌

  1. 十二禁:指十二經脈氣血盛衰之時,不宜針刺對應經脈,以免擾亂經氣運行。
  2. 五禁:與五行相剋相關,如肝病禁辛(金克木)等,延伸至針刺療法之禁忌原則。
  3. 五過:出自《內經》,指針刺治療時五種過失,包括補瀉不當、不明臟腑虛實等。

理論依據

刺禁理論以中醫整體觀為基礎,強調「天人相應」與「因人制宜」。《素問·刺禁論》云:「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皆因這些狀態下,人體氣血陰陽失衡,針刺可能進一步擾亂生理機能。此外,禁刺部位多與「經氣深聚」或「臟器毗鄰」相關,體現中醫對解剖結構與經絡循行之深刻認識。

刺禁不僅是技術規範,更是中醫「治未病」思想之體現,透過避開危險時機與部位,以達「安全效宏」之治療目的。歷代醫家如孫思邈、楊繼洲等,皆於著作中詳述刺禁內容,並結合臨床驗證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