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必達>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必達,字德孚,清代江西星子籍醫家,生卒年不詳,以兒科與醫學理論見長。其學術承繼明代兒科大家萬全(密齋)之脈絡,兼融金元四大家之說,尤重朱震亨「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理於小兒調護之應用。
醫學著述與學術特色
徐氏畢生撰有《幼幼集成解》與《醫學秘要》二書,前者為明代陳復正《幼幼集成》之註解發揮,補充「小兒臟腑柔嫩」之生理特點,強調「調脾胃為保赤之要」,對驚風辨證提出「非盡屬火」之論,主張區分急慢驚之陰陽虛實;後者則系統整理診法綱要,包含「望神色審苗竅」「小兒三關指紋十八象」等實證技法,並載錄驗方如「健脾醒胃散」加減法。
咸豐三年(1853年)因戰火致其著述未及刊行而湮沒,然據清代地方志記載,其門人曾手抄殘卷傳世,內容涉及「變蒸非病說」之辨析,及小兒脈法「一指定三關」的臨床運用要訣,反映徐氏融合錢乙「五臟辨證」與張景岳溫補思想之特色。
學術影響
考同時期江西醫家黃宮繡《醫學求真錄》曾引徐氏「小兒肝常盛脾常弱」之論,足見其說在鄱陽湖流域之流布。今人考證《醫學秘要》佚文中「胎毒清解法」,實受明代《育嬰家秘》啟發而創製黃連甘草湯之變方,展現清代兒科對胎養學說的繼承與發展。
徐必達之醫學實踐,彰顯清代中醫兒科在理論精微化與臨證規範化之過渡階段特徵,其融合歷代諸家而重脾胃調理的學術取向,對晚清豫章醫學流派之形成具潛在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