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彬>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彬(生卒年不詳),字忠可,清代浙江秀水(今屬嘉興)人,為康熙年間著名醫家,師承李士材、喻嘉言兩大醫學流派,尤擅仲景學說。其學術體系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為核心,視為醫家「六經」圭臬,著述多聚焦經方釋義與臨床應用。

學術淵源與師承

徐彬得李士材(李中梓)溫補學派之傳,復受喻嘉言(喻昌)「三綱鼎立」說影響,融會兩種學術特色。李氏重視脾腎陽氣、善用甘溫培本;喻氏則以《尚論篇》闡發傷寒綱目,此二者構成徐彬註解仲景著作的重要理論基礎。其《傷寒方論》特重「方證對應」,強調「因證制方,方隨證轉」的動態辨治思維,體現喻氏「先證後脈,先方後藥」的臨床路徑。

著作特色與貢獻

  1. 《傷寒方論》(1667年)
    又稱《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逐條剖析仲景方劑配伍精要。如解析桂枝湯時,指出「芍藥斂陰,與桂枝相制,共成調和營衛之功」,凸顯「相反相成」的組方原則;論白虎湯則強調「石膏、知母肅肺胃之熱,粳米甘草護中焦之氣」,揭示經方清熱不傷正的設計思想。
  2. 《金匱要略論注》(1671年)
    二十五卷本為現存最早系統註釋《金匱》的清代專著。徐彬將雜病治法歸納為「三焦分治」架構:上焦重宣痹(如瓜蔞薤白類方)、中焦調樞機(如瀉心湯類)、下焦溫通(如腎氣丸),此說影響後世吳鞠通《溫病條辨》三焦辨證體系。
  3. 其他醫籍
    《傷寒圖說》以圖解方式闡釋六經傳變規律,結合標本中氣理論說明太陽病「開閹失司」機制;《注許氏傷寒百證歌》則以歌訣註解形式,便於門人記誦經方應用要點,反映其「由博返約」的教學思想。

學術影響

徐彬註疏多從氣化理論切入,如釋小柴胡湯時提出「少陽為樞,柴胡轉其機,黃芩清其焰」的動態病機觀,啟發柯韻伯「六經地面說」。其《金匱》註解尤重脈法與方劑的對應關係,如指出「胸痹陽微陰弦」脈象與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泄濁」法度的深層聯繫,成為清代脈證方藥一體化研究的重要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