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杜真>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杜真,元代著名醫家,生卒年不詳,其族望出安徽休寧,乃元代兒科名醫徐道聰之子。承襲家學,深諳岐黃之道,尤擅兒科診療,以辨證精準、用藥靈活見稱於時。

徐氏醫術承襲宋元醫學之精髓,融匯《小兒藥證直訣》等兒科專著之要旨,臨床重視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質特點,處方多遵循「輕清透達、柔和養護」之法。其辨證尤重「望色察紋」,善從小兒面診之「五色主病」及虎口三關指紋變化判斷病機,此技法繼承唐代王超《水鏡圖訣》一脈,並加以發展。

所撰《徐杜真方書》雖已散佚,然據《休寧縣志》所載,該書收錄諸多治療小兒驚風、疳積、痘疹等疾之獨特驗方。元代醫家曾提及徐氏創製「醒脾湯」頗具特色,以白朮、茯苓等藥健脾益氣,佐以鉤藤、蟬蛻息風止痙,體現其「扶土抑木」的治驚思路。另傳有「杜真五疳丸」,以青黛、胡黃連等藥組成,反映元代醫家對小兒疳證「肝脾同調」的治療傾向。

其學術思想可溯及錢乙「五臟證治」體系,用藥講究「量少味薄」,如治小兒外感常取「一錢三分」之輕劑,並創「分時遞進」服藥法,充分考慮小兒臟腑嬌嫩之特性。明代《幼科全書》中尚可見引錄徐氏關於「變蒸學說」的論述,主張小兒生長發熱當「慎用寒涼」,體現其固護陽氣的學術傾向。

徐氏醫術在皖南世醫中影響深遠,其門人整理之《徐氏家傳診要》曾載其特殊脈法,謂小兒寸口當「三指斜拂而取」,此技後為明代新安醫家所承襲。其學術成就反映了宋元之交兒科醫學由官府醫學向民間世醫傳承的重要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