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徐而疾則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而疾則實」為《內經》針刺補法之核心要領,與瀉法「疾而徐則虛」形成辯證對舉,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此術語蘊含兩種經典解讀,分別從進出針技法與穴位開闔角度闡釋補法機理,反映中醫針刺理論的多元詮釋體系。

《靈樞》解讀:徐進疾出法
《靈樞·小針解》明確指出:「徐內而疾出」為操作關鍵,強調緩緩進針至得氣後迅速起針。此技法通過三個層面發揮補益作用:

  1. 陽氣引導:緩慢進針模仿天地陽氣升發之象,配合呼吸補瀉中的吸氣進針,將自然界生發之氣導入經脈。
  2. 經氣聚合:疾出針時令衛氣未及散逸,配合「推而納之」的手法,使經氣留駐腧穴深部而補虛。
  3. 迎隨補瀉:符合「隨而濟之」原則,順經脈循行方向施術時,徐進法可增強經氣運行勢能。

後世發展的「三進一退」法即由此演化:分天、人、地三部徐徐進針,每部行九陽數提插捻轉,最後一次提針至表皮,完整構建「陽入陰出」的補氣結構。

《素問》解讀:徐出疾按法
《素問·針解篇》另從開闔補瀉立論:「徐出針而疾按之」形成封閉效應。其機制在於:

  1. 玄府閉藏:緩慢出針減少經氣外泄,配合瞬間按閉針孔,模擬冬令封藏之象,適用於陽虛自汗證。
  2. 谷氣內守:疾按動作壓迫穴區毛細血管,促使營衛之氣向經脈深層滲透,與《難經》「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理論相呼應。

此二法在臨床常配合應用,如燒山火手法先以《靈樞》法分層進針得熱感,再參《素問》法徐出急閉,達成溫補疊加效應。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更將此技法與子午流注結合,按時取穴時配合經氣旺衰調節徐疾節奏。

學術爭鳴與發展
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提出「徐疾在意不在力」的觀點,認為操作核心在於醫者意念與患者經氣變化的同步感知,非機械性快慢。現代經絡研究發現,徐進針法可誘導較強的循經感傳,而疾按手法能使穴區溫度升高0.5-1.2℃,為傳統理論提供科學佐證。

徐疾補瀉與提插、呼吸、迎隨等手法構成複式補瀉系統,如「青龍擺尾」手法即以徐進法結合搖針,專治經氣迂滯之證,展現經典理論在臨床的靈活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