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鎔>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鎔(明代醫家)
徐鎔,號「匿跡市隱逸人」,明代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人,為中醫傷寒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行醫數十載,潛心鑽研張仲景典籍,尤精於《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之學理,並致力於釐清兩者間的理論聯繫,對後世中醫臨床與文獻研究影響深遠。
學術貢獻與醫學思想
- 《金匱要略》之校勘與刊行
徐氏察覺明代醫家多專注《傷寒論》注釋,而忽略《金匱要略》之研究,導致傷寒與雜病治療被割裂為二。他認為二者實為張仲景「辨證論治」體系之一體兩面,遂重新校訂《金匱要略》,並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刊行,該版本後收入《醫統正脈全書》,成為現存重要古本之一。此舉不僅保存典籍原貌,更推動後世對仲景雜病理論的系統性探究。 - 傷寒與雜病之理論統合
徐鎔主張《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綱,闡述外感熱病;《金匱要略》則以臟腑經絡為核心,論述內傷雜病。兩者雖病症有別,然辨證思維與方藥應用實互通。例如《金匱》中的「桂枝湯」「半夏瀉心湯」等方劑,其組方原理與《傷寒論》一脈相承,體現「異病同治」之法。徐氏透過校註工作,強調臨床須融會兩書精要,方能全面掌握仲景學說。 - 對後世中醫文獻學之影響
其校刊本注重原文輯佚與考據,為清代如尤怡、黃元御等醫家提供研究基礎。此外,徐鎔亦承襲宋金元醫家(如成無己、朱肱)以經解經的注釋傳統,重視經典文本的連貫性,此觀點深刻影響明代中醫學術風氣。
歷史評價
徐鎔的醫學成就集中於文獻整理與理論整合,其校梓《金匱要略》不僅彌補明代此前未有單行注本的缺憾,更確立該書作為中醫雜病學圭臬的地位。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提及徐氏版本「考證詳審」,肯定其於醫籍傳承的關鍵角色。
(附註:徐鎔生卒年不詳,然其序文年代可推斷主要活動於16世紀中後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