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潤之>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潤之中醫生平與學術貢獻

徐潤之(生卒年不詳),字松生,別號松齢,清末浙江平陽人。其學術根基深厚,尤精《內經》、《傷寒論》等經典,並在溫病理論與臨床實踐上有顯著成就,為晚清溫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與學術特色

徐氏傳世之作《松齢醫鐸》,共分六篇,系統性總結其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

  1. 《醫界通郵》
    探討醫理與診療要则,強調「天人相應」之整體觀,並融合運氣學說闡述疾病發生與時令之關係。
  2. 《溫熱篇》
    繼承吳鞠通、葉天士溫病學說,詳論溫病傳變規律,提出「伏氣溫病」與「新感溫病」鑑別要點。其論述衛氣營血辨證時,特別注重舌診與脈象變化對預後的提示作用。
  3. 《達生篇》
    專論婦科產科,提倡「順應自然」之分娩觀,載錄調理胎產諸方,並結合臟腑氣血理論解釋妊娠病理。
  4. 《小兒範》
    針對小兒「稚陰稚陽」體質,提出療病當以輕靈透達為法,收錄多首小兒外感與疳積驗方,重視脾胃調護。
  5. 《三時伏氣論》
    闡發四時外感病機,區分春溫、夏暑、秋燥致病特性,主張「因時制方」,強調根據節氣調整用藥比例。
  6. 《金匱遺珠》
    註釋《金匱要略》奧義,補充歷代注家未盡之言,尤其對痰飲、水氣病之辨治提出新解。

另著《華佗瘍科拾遺》,收錄外科瘡疡治法,重視「托毒外出」與「顧護脾胃」並行,並記載多種外用膏丹製備工藝。

溫病理論創新

徐潤之於溫病範疇有以下發展:

  • 伏邪學說:深化「邪伏少陰」理論,認為冬日感寒內伏,至春夏化熱而發,主張初期宜用輕清透解,忌過投苦寒。
  • 辨舌特色:系統歸納溫病舌象變化,如「絳舌營熱」、「膩苔夾濕」等,將舌質與舌苔分區判讀,影響後世溫病診斷學。
  • 用藥法度:善用鮮藥(如鮮蘆根、鮮生地)清熱生津,並創製多首「輕可去實」方劑,體現江南醫派用藥風格。

其學術融合經方與時方之長,於晚清醫林中獨樹一幟,對浙南醫學發展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