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師曾>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師曾

徐師曾,字伯魯,號魯庵,明代江蘇吳江人。幼習儒業,長而博學,於醫卜、陰陽之術皆有涉獵。其於醫學之貢獻,尤以經絡學說為著,嘗與友人沈承之(字子祿)共研經絡理論,後續編沈氏遺稿,成《經絡全書》二卷(1576年)。此書初以抄本流傳,至清康熙年間,經尤乘等人增訂刊行(1688年),然因傳抄之誤,書署「師魯」所著,實為徐師曾之作。另著有《醫家大法》二卷,皆為探討中醫理論與臨證之要籍。

醫學成就與《經絡全書》特色
《經絡全書》彙整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之循行、腧穴與生理病理聯繫,並參合《內經》《難經》之旨,辨析歷代醫家對經絡學說之異同。書中強調「經脈為血氣之道,內屬臟腑,外絡肢節」,並詳述經氣運行與疾病傳變之關係,如「手太陰肺經氣逆則咳,足陽明胃經實熱則狂」等臨床驗證,反映其結合理論與實證之學術取向。

《醫家大法》之學術價值
該書以「法象天地,和於術數」為核心,論述中醫診治之綱領,內容涵蓋脈法、藥性配伍及五運六氣之應用。徐氏主張「治病必求其本」,重視陰陽五行生剋在辨證中的指導作用,提出「肝病當先實脾」等治則,體現明代醫家對臟腑相關理論的深化認識。

時代背景與學術淵源
明代中葉,醫界興起考據經典之風,徐師曾承襲丹溪學派「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兼融滑壽《十四經發揮》之經絡觀點,其著作反映當時醫家對傳統理論系統化整理之趨勢,亦為後世研究經絡學說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