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徐嗣伯>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嗣伯(生卒年不詳),字叔紹,南北朝南齊時期著名醫家。其祖籍為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後遷居丹陽(今江蘇南京)。徐嗣伯出身醫學世家,為南朝宋醫家徐叔響之子,繼承家學並發揚光大,於醫道有獨到見解,尤擅長辨證論治之術。
徐嗣伯精研《內經》、《傷寒》等經典,臨證重視脈診與證候辨析。其學術思想體現出南北朝時期醫學由經驗積累向理論系統化過渡的特徵,強調「隨證施治」的原則,針對不同病機靈活調整用藥。據史料記載,他在治療風疾、虛勞及疑難雜症方面頗有建樹,擅長結合針灸與方藥,展現出「針藥並用」的整體治療觀。
著述方面,徐嗣伯曾撰《徐嗣伯落年方》三卷、《藥方》五卷及《雜病論》一卷,內容涉及內科雜病、方劑配伍與臨床驗案,可惜均已散佚,部分內容散見於後世醫籍引述。從現存片段可窺其用藥特點:如治療風眩(類似眩暈症)時,主張以天麻、鉤藤等息風藥物為主,佐以健脾祛濕之品,反映其「治風先治脾」的學術思路;對於虛熱病症,則善用滋陰清熱法,可見其對陰陽平衡的注重。
徐嗣伯的醫學實踐,不僅延續了秦漢以來的經方傳統,亦融入當時新興的病因病機理論,對隋唐以後中醫辨證體系的完善具有承先啟後之作用。其名雖不若張仲景、華佗顯赫,然作為南北朝時期代表性醫家,在中醫發展史上仍佔有一席之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