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徐往徐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徐往徐來
徐往徐來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術語,意指針刺手法中強調「緩慢進針」與「緩慢出針」的操作方式。此術語首見於《靈樞·寒熱》:「審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核心精神在於透過從容和緩的進針與出針動作,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之效。
理論基礎
- 與經氣運行之關係
徐往徐來之法,順應經氣循行之自然節律。中醫認為,人體經氣運行有其特定秩序與速度,急速進針易擾亂經氣,反而使邪氣內陷或正氣耗散;而緩慢施針可引導經氣逐步調整,使「氣至病所」,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 補瀉手法之應用
在針灸補瀉理論中,徐往徐來常歸於「平補平瀉」或「導氣法」範疇。《內經》提出「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徐緩操作能避免過度刺激,適合氣機鬱滯、虛實夾雜之證。例如:- 調和營衛:適用於營衛失和、氣血運行不暢者,以徐緩針法促進陰陽自和。
- 疏導經絡:針對氣滯血瘀之證,緩慢行針可漸次疏通經絡,避免驟然激發病邪。
-
與其他針法之區別
相較於「疾徐補瀉」中的「疾進疾出」(瀉法)或「快進慢出」(補法),徐往徐來更注重「均勻柔和」,近似《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的細緻操作,強調以和緩之勢引導氣機變化。
臨床運用
- 適應證候:多用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對針刺敏感者,亦適用於慢性病需長期調理之案例。
綜言之,徐往徐來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操作規範,更體現中醫「以平為期」的治療原則,透過從容有序的針刺節奏,達到「調氣」「治神」之目的。此手法至今仍為針灸臨床重要技法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